的定罪认定,另一方面在于提供控、辩双方影响量刑决定的机会。 笔者建议在现有的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中,作如下细小的修改,以决定量刑程序是否需要启动:即在开庭 ]参见周道鸾:关于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几个问题,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6期。 [20]参见刘梅湘: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检讨,载《人民检察》2006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60.html -
了解详情
概括如下:1.民事诉讼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在我国司法解释中正式得到承认。两书认为普通类型案件的案件事实的证明,其最低限度的证明标准为高度盖然性。但是,法院对 不利于实现这种当事人之间的平等对话,而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却对维持武器平等原则大有助益。 综上所述,笔者所支持的盖然性既不是刑事诉讼的无台理怀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22.html -
了解详情
中的权力运用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导致被告人沦为了诉讼的客体而刑讯则成为了诉讼的中心。一旦国家为了发现刑事案件的真相应禁止实施哪些行为,这一问题被 自身的独立价值可从多角度予以证明:程序的合理性有其自身的评判标准,程序具有独立的可信度,程序法发展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程序传统可自成一派,法律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401.html -
了解详情
运用证据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所要达到的程度。在当代刑事诉讼中,世界各国对审判中有罪裁判的证明标准有不同的表述,大陆法系国家表述为内心确信,英 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国高达约5%的死刑错判率已开始引起美国学者的反思,有美国学者认为排除合理怀疑作为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不足以防止错判,因此主张提高死刑案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31.html -
了解详情
作伪证构成妨害作证罪,以及作假证明包庇的构成包庇罪,因此,对于教唆他人作伪证的,原则上赞成当事人可以构成妨害作证罪主体的观点,但同时认为,对此也不能绝对化。以刑事案件的被告人为例,被告人本人作虚假陈述的,不可能成立伪证罪,也不可能成立妨害作证罪。这是因为缺乏期待可能性,即不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451.html -
了解详情
以镇压为预防之策也, 但依威吓主义之结果, 严刑峻罚于以产生, 每致罚过于罪, 犹不及报应主义之纯以犯罪事实为标准也。[14] 重刑收到 成为一审法院、二审法院乃至复核法院不能不严肃对待的问题。 要减少死刑的误判, 需要把握好下述环节: 1、刑事案件的准则: 怀疑应对被告有利 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雅科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158.html -
了解详情
以镇压为预防之策也, 但依威吓主义之结果, 严刑峻罚于以产生, 每致罚过于罪, 犹不及报应主义之纯以犯罪事实为标准也。[14] 重刑收到 成为一审法院、二审法院乃至复核法院不能不严肃对待的问题。 要减少死刑的误判, 需要把握好下述环节: 1、刑事案件的准则: 怀疑应对被告有利 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雅科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338.html -
了解详情
心证程度应当达到“超出合理怀疑”(刑事诉讼)或者“真实的可能性大于虚假的可能性”(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作为法定证据原则的直接否定,自由心证原则不 相信大体真实。通常所谓的证明标准指的是“证明”标准。即使在民事案件中,人身权案件的“证明”标准应当高于财产权案件,公益性案件的“证明”标准应当高于私益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92.html -
了解详情
合适,可以进行司法审查,当然说它不合理、不科学则必须有证据来证明,因此在这个领域可做的文章远没有在犯罪学那里多。[19]这也是为什么国外有些学者对刑事 会发现,不仅这些法律在实体规定上有种种关联,在程序上也有互通有无的地方,例如对刑事案件的处理,在有被害人时,许多国家都比较注意调解、赔偿等民事审判方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74.html -
了解详情
的核准权。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对大多数死刑案件的核准权仍然依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来行使,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于死刑核准权的规定不能得到有效遵行。这种做法是违反 死刑的赦免制度,事实证明,在我国已判处死刑的案件中仍然存在错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为了与死刑适用的国际标准相协调,在我国刑法中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7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