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裁判事实的认知”(即司法认知),第301条和第302条规定了民事诉讼中的推定。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88条规定了“自认”,第291条规定了“显著的事实” 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明示自认与默示自认在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39.html -
了解详情
的改革。试举一例说明之。比如说,审判方式改革首先是从落实或恢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而作为启端的,强化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之后,相应地引起了两点程序上的变化: 诉讼模式,其鲜明特征在于表征两大法系诉讼模式和证据模式的融合优势。三、公众参与审判对证据制度所产生的影响民事诉讼中的公众参与是一个兼具古典性和现代性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53.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不能人为地予以割裂。处在目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当事人就正面临着诉讼义务加大而诉讼权利却被弱化的尴尬局面,即“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沉重,而当事人的 法院申请,经过法院向对方当事人和第三人收集证据材料。我国在制定当事人证据材料的收集程序时,适宜采用当事人进行主义和职权主义相结合原则,即首先由当事人自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833.html -
了解详情
,可以撤回。对于自认撤回的法律效力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自认撤回后就“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四、不发生自 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③][④]黄松有主编:《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总第16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315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057.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的国家职权主义,事实上,我国刑事诉讼法至今没有举证责任的规定,民事诉讼中对举证责任的规定也很不明确,只有1989年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被告对被诉具体 中的地位不平等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如果由此推论被告负举证责任,这一配置原则岂不成为绝对的?针对行政赔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不少人认为原告应负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016.html -
了解详情
和最后陈述的程序被简化甚至被省略,成为名副其实的“附带”,笔录也只有寥寥几笔。三是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质证、认证也不够规范。2.赔偿数额表述不到位。从调阅 解释所确定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之一。参见谭永多、易新华《试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载于《人民司法》1999年第11期第35页。⑦一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06.html -
了解详情
引发的执行难问题,主要是指法院消极执行造成的执行难问题。[13]执行与审判不同,在现代民事诉讼中,法院的审判活动需要遵循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法院在 上存在误区。例如,有的执行人员认为,在执行中,申请执行人负有举证责任,他们应当向法院提供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的信息;申请执行人如果不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自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275.html -
了解详情
。其损害过程较为隐蔽,如果采用必然因果关系理论,无疑会加重案外人的举证责任,不利于对案外人民事权利的保护。因此,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说较为适宜。所谓相当因果关系,按 11期发表的陈桂明、刘萍的《民事诉讼中的程序滥用及其法律规制》。 [2]参见杨立新:《侵权法论》(第2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64.html -
了解详情
多大范围内消极裁判,法官发挥司法能动性有无必要,在什么范围内法官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初步确立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的情况下,有无要求法官在发现事实中的 了当事人的主动开示义务和对使用开示方法的次数进行限制的条文。 美国民事诉讼中的审理前会议原来是在法庭审理之前,法官传唤和召集双方当事人(实际上是双方律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419.html -
了解详情
)免除另一方当事 人的举证责任,即免除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责任。其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条的规定中。由此可见,自 ].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 文 新,朱江梅.论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效力[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 :8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3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