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进展过程中,才有可能观察到责任转移的现象(汤维建.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J).法律适用,2002(6).转引自:谢阿桑.从 (M).台北: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311-312。 {10}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92-193。 {11}李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30.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逐步对民事诉讼审判方式进行改革,开始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弱化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职权。虽然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法官释明权这一概念,但在具体的立法中有 司法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8月版。 8、闵振华著:《试论民事诉讼中确立法官释明权制度》,载《人民司法》,2002(09)。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22.html -
了解详情
对如何分离尚未进行深入探讨,笔者赞同改革调解制度使其与审判制度分离的观点,并建议建立民事诉讼中的调审分立制度。本文就此谈点个人浅见,以求教于专家、 发生了逆转,这里,当事人是推动程序展开的主体,其展开程序的基本动机则是说服法官作出有利于自己的结论。换言之,举证责任在逻辑上要求判决成为规定程序开展的目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5945.html -
了解详情
收集证据的手段有限。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切入点是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弱化法院的职权,就证据的收集而言,法院不再全面、客观地调查收集证据, ,第65页。 [23]吴丹红:《民事诉讼中的测谎》,《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第881页。 [24]罗飞云:《论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6258.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系统从80年代末开始在民事诉讼中开展了以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弱化法院职权为中心的审判方式改革,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二)合理界定证据调查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转引自蔡虹,李汉昌.论民事证据的调查[J].第三届全国民事诉讼法研讨会论文. [4]何家弘.证据调查[M].北京:法律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336.html -
了解详情
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定其在合理期限内提交。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交有困难的,应在指定期限届满之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这个规定虽然明确了法院可以为当事人 举证责任制度之目的,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深入的理解掌握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制度。 注释: ①德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 ②李龙主编《西方法学名著提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107.html -
了解详情
损失。(3)人身损害。人身损害是指因环境污染行为侵害原告或近亲属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致使原告或近亲属致病、致伤、致残、致死 新诠释与适用[J].政法论丛.2008(2).(72)[2]何英,鄢斌.论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5).(34)[3]刘雪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8950.html -
了解详情
承认交付金钱,而对还款约定予以否认,对方当事人仍须对还款约定负举证责任,自认免除对方举证责任的机能并未实现。因而,不能成立自认。通说认为,关于 大学法学院教授。刘波,湘潭大学法学院。 【注释】 [1]赵钢、刘学在,试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J].中外法学1999,(3). [2]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66.html -
了解详情
以后的《最高法院公报》(以下称《公报》)中的民事案例和民事裁判文书的方法,[7]研究审判实务中的举证责任分配。[8]在阅读公报案例时,笔者尤其关注每个 责任分配多少有些扑朔迷离,需要详细探讨。本案中的举证责任究竟应当如何分配,首先需要厘清本案中的诉讼标的究竟是什么。本案的原告张某是要求被告苏宁公司加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019.html -
了解详情
适用推定规则可以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证明活动,或者迫使其提供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法官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平合理地作出判决。由此可见,推定规则具有 发展》,载《法学家》2004年第4期。 [③]李详琴著:《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载《法学研究》1990年第4期。 [④]陈刚著:《证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536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