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8页。 [9]参见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3页。 [10][日]三月章:《日本 :人民法院审理下列再审案件,应当依法开庭审理:(1)依照第一审程序审理的;(2)依照第二审程序需要对事实或者证据进行审理的;(3)人民检察院按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8280.html -
了解详情
的事实是否基本清楚作为衡量开庭审判的主要标准。这种一元性的目的忽视了当事人的主动诉讼行为,如法官可以在无当事人参与的情况下对案件进行实质性审查,依职权调查 ,使各自功能错位。 第二、主体的单一性。现代各国民事诉讼,均强调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和参与性,把主要由当事人来进行审前准备作为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079.html -
了解详情
效率上,却往往不如书面审理。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一审案件,无论是采用普通程序还是采用简易程序,均实行言词审理,而对第二审程序,则规定了开庭审理和不开庭 ,原告的胜诉率在80%以上,败诉率在10%以下。参见冉井富:《当代中国民事诉讼率变迁研究 一个比较法社会学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58.html -
了解详情
保障当事人的辩论权。 第二,辩论权保障是确保诉讼的正当性,提升当事人对裁判的信赖度的要求。 民事诉讼的正当性表现为结果的正当性和程序的正当性。结果的 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章裁判请求权的意义分析。 [7]参见刘敏:《论听审请求权以民事诉讼为视角的考察》,栽江伟教授执教五十周年庆典活动筹备组编:《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028.html -
了解详情
时间和地点所出现的特定需求作出回应。 约翰梅利曼[1] 随着最高法院的第二立案庭诞生以及各高级法院和中级法院也将陆续如法炮制,立案审查与案件审判分庭抗礼 使用。 [3]如果从制度功能来看,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似乎应当定位于纠纷解决。 [4]从名称上将庭前程序区别于审前程序等舶来概念,用于强调作为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677.html -
了解详情
中间判决制度之必要:以其功能为中心 民事诉讼的特点之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法院是按照程序顺序分阶段的审理民事案件,而在每个程序阶段都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需要法官 限度上保证法官交替过程中判断的延续和继承,还可促进当事人之间的和解交涉。第二,与前一种思路刚好相反,承认当事人就中间判决可以独立上诉,并由法官裁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73.html -
了解详情
的第二审法院绝大多数为中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兼有较重大的民事案件的一审和基层法院一审案件的二审之双重职能,审判压力很大。设立小额诉讼程序制度 法治论丛》,2005年第1期。 [28] 乔欣,郭纪元著:《外国民事诉讼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29]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262.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 当事人交换证据。由此可见,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工作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主体是法院。第二,带 有较强的职权主义色彩,主要表现在法院可以 ,吸取理论研究的成果而制定的,具有条款多、规定细、内容新的特点。 (二)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存在的弊端。 1、庭审法官负责准备工作,审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177.html -
了解详情
在理论上可以将民事诉讼程序分为:一是在民事诉讼中适用于一般民事案件的通常程序,包括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及审判监督程序,可称为通常 送达;人民法院已口头或书面告知当事人邮寄送达的后果。[55]其内容为: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5633.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这种释明权的行使已经超出了释明权行使的范围,第二审判决违法,提起第三审,要求撤销第二审判决。上诉人认为,X的主张是买卖关系,Yl、Y2 体制。张卫平:《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第一章,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3]同上注,第二章。 [14]由于追求真实与维系程序正义、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2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