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必受立法者主观评价的影响;同样的案件,在我国的不同法院或是实刑判决或是缓刑判决或是免罚判决,这说明刑罚的运用又必受司法者主观评价的影响,而减刑 犯人以及经过相当时间后被捕的犯人处以很不同的刑罚的缘故。[12]那么,其动态性的体现是什么呢?具言之,在刑法立法环节的总则规定与分则规定之间,罪刑关系发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1053.html -
了解详情
,对失足青少年,要继续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有条件的可适当多判一些缓刑,积极稳妥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9] 肖扬同志认为:加强刑事审判工作,依法惩罚犯罪 与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罪刑平等、罪刑均衡、主客观相统一,之间是什么关系;但是,上述解读均承认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预防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3413.html -
了解详情
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专家建议模式规定了附条件不起诉有一个考验期。参考缓刑考验期限,考验期为一年以上、三年以下。为了促使被不起诉人悔过自新并赔偿 显狭窄。 3.所附条件规定含糊不明 作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关键内容,所附条件是什么?应怎样设置?修正案草案的规定含糊不明。修正案草案虽然规定了在考验期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8354.html -
了解详情
的个别人的理想主义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对犯罪的责任问题,对违法者的关心并不是什么恩惠和怜悯,而是福利国家的具有强制性的任务。从犯罪人个人来说,受惠于 罪行较轻的罪犯放在社会上教育改造的思想同样可以作为暂缓起诉制度的立论依据。缓刑与暂缓起诉个别预防的教育理念殊途同归。而且,在我国,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04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分子在缓刑期间同样不能适用假释制度。事实上,由于被判处管制或宣告缓刑的罪犯并未完全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对其适用假释也就不具有现实意义。而被判处拘役的 。[31]那么,在监狱服刑的罪犯所期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当然是自由,服刑罪犯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早日获得自由而展开的。正如刑事人类学派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786.html -
了解详情
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在死刑存在的前提下,死刑缓期制度对于限制死刑的适用(缓刑考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即可自动减为无期徒刑)具有积极意义。但这一前提却值得怀疑 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第二,死刑存在的真实基础或者说死刑发挥的实际功能是什么,是否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第三,死刑是否符合经济性原则? 以下讨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223.html -
了解详情
该国统治阶级对于死刑的认识和态度。但现阶段我国制定并一贯坚持的死刑政策是什么呢?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保留死刑,严格限制,坚持少杀、慎杀。实践证明,这是一个 从量刑上看,要从犯罪性质、情节和程度上全面衡量,把可杀可不杀的犯罪分子视为适用缓刑。 在适用死刑刑罚中,如何区别适用死刑还是适用死缓的界限,是一个十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200.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诉讼法是否与宪法发生了抵触?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明确宪法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其条文表述具有最高程度的抽象性,不经解释很难 更为严格的限制:处刑命令一般只能处以罚金刑,只有在为被告人指定辩护人且适用缓刑的情况下,才能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64]与上述两国相比,我国刑事简易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36.html -
了解详情
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变更强制措施或者释放:(一)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处管制或者宣告缓刑以及单独适用附加刑,判决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二)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期间 ,因为作为一个非司法工作人员你无法确定适用取保候审的确切标准是什么?确定社会危害性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认为否决取保候审的理由不合法应当怎么办?错误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163.html -
了解详情
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即犯罪的有组织性。只有符合这一特征,才能认定为组织犯罪。组织是什么,从语义上讲,组织一词有三个基本涵义:一是安排 适用缓刑,由于黑社会犯罪分子往往具有传染性,加之危害严重,应不予适用缓刑。对未成年人从事黑社会活动的,如果不够刑事处分,应规定有政府收容教育,切不可放任不管。 (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09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