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疑人,往往在侦查阶段一旦被认定行为时有精神病,就被公安机关无罪释放。精神病人犯法无罪是社会上通行的观点,由公安机关将精神病人无罪释放也是惯常作法。 中鉴定的目的是为了查明案情即案件事实,而根据上述案件事实构成,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精神病、要不要追究刑事责任并不属于犯罪事实的组成部分;撤销案件则是指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839.html -
了解详情
,自然便迫使他做这一桩事。如果一个人缺乏食物或其他生活必需品,除非犯法没有任何其他方法保全自己,就象在大饥荒中无法用钱买或靠施舍得到食物时 禁止排除或减轻刑罚的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66] 2、故意亦或过失? 期待可能性是否可以作为故意行为的责任阻却事由,还是只能作为过失行为的责任阻却事由?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556.html -
了解详情
。此外,承相御史以及皇帝都有审判大权,但这些都属特别管辖的范围。县或侯国是否为基层审级?学术界持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乡音夫具有审判权,说明汉代第一审级应从乡 犯案,县廷无直接审判权,汉代法律赋予他们先请权。对宗室的诉讼,汉法规定,若有犯法当隽以上,先上诸宗正,宗正以闻乃报决阁百官志。 县令长自辟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246.html -
了解详情
说来,自然便迫使他做这一桩事。如果一个人缺乏食物或其他生活必需品,除非犯法没有任何其他方法保全自己,就象在大饥荒中无法用钱买或靠施舍得到食物时 禁止排除或减轻刑罚的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66] 2、故意亦或过失? 期待可能性是否可以作为故意行为的责任阻却事由,还是只能作为过失行为的责任阻却事由?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133.html -
了解详情
提出犯罪支配理论,认为对犯罪过程起到支配性作用的,应该评价为正犯,至于实际上是否亲自实施分则构成要件行为并不重要。正如台湾学者所指出的,德国及台湾地区的刑法学界 刑法理论通常认为,共犯本身由于没有实施分则构成要件行为,而是通过正犯的行为侵犯法益,因而共犯的不法从属于正犯的不法;早期的可罚性借用说认为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516.html -
了解详情
疑难案件以及诏狱的审判权,同时也是法定的上诉机关。这个可以以下史料中看出,群臣犯法体大者,多下御史台 ,若诸州有大狱,则乘传就鞠 。2)京师 主要是从现代的学者研究以及与现代制度比较的有利性的角度出发的,至于这样的构建是否适合当时的具体情况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本文没有加以叙述留待以后解决的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788.html -
了解详情
审查证人可信性的转移;从强调证人要表现出具有感知能力转移为要求法庭具有识别、判断证人是否具有感知能力的能力。 根据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对于证人资格的限制主要有两种:一 太少,根本不知道有出庭作证的义务,有的虽然知道,但认为不出庭作证也不犯法。公民对依法作证的义务认识程度普遍不高,法律意识不强且受中国厌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448.html -
了解详情
示制度等。[关键词]客观追诉域外制度理论根基差距原因保障措施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是否也像民事诉讼中的原告一样,只是单纯的一方当事人,把胜诉作为诉讼目标,而 正确的实施,这是检察机关的职责。检察官应当担当法律守护人的光荣使命,追诉犯法者,保护受压迫者,并援助一切受国家照料之人民,检察官作为法律的守护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605.html -
了解详情
: 1、被告人自报姓名系冒充他人姓名案件不启动再审程序、直接用裁定方式补正是否恰当?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在无法查明被告人真实姓名的情况下,依据被告人自 的想法,以真实身份接受审判。 [注释] [1]吴秀云、陆丹、吴俊《哥哥犯法冒弟弟名坐牢》,载2005年6月9日《南方都市报》;《张冠李戴法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304.html -
了解详情
审查证人可信性的转移;从强调证人要表现出具有感知能力转移为要求法庭具有识别、判断证人是否具有感知能力的能力。 根据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对于证人资格的限制主要有两种:一 太少,根本不知道有出庭作证的义务,有的虽然知道,但认为不出庭作证也不犯法。公民对依法作证的义务认识程度普遍不高,法律意识不强且受中国厌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15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