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则在于它的公正性。也就是说任何一项民事诉讼程序必须遵循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标准,这是程序设计的最低要求。我们不能为了单纯地追求程序 上诉。四、建立我国民事诉讼上诉审查许可制度的理论构想(一)设立申请上诉的条件是建立上诉审查许可制度的前提1、申请起诉条件的相关规定民事诉讼法第108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34.html -
了解详情
时(例如保持沉默、缺席等),可视为放弃,并承担由此形成的判决结果。 (二)程序平等权 民事诉讼是对立当事人之间的争讼,这种争讼关系的基础是民事实体法规定 均等的机会进行攻击和防御。同时,国家在诉讼制度及相关制度的运营上以平等原则作为指导,提供可能的条件保证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地位的均等。所以,第三节中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793.html -
了解详情
争议的交织呢?笔者认为,它的终极根源在于近代社会以来出现的行政权力对民事行为的介入。换句话说,如果追本溯源,行政权对“市民社会”的“入侵”是行政诉讼附带 现代司法理念也是格格不入的。建立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将与行政争议密切相关的民事争议在一个诉讼程序解决,有利于实现诉讼经济。(二)从根本上保护行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101.html -
了解详情
对被作为诉抗辩理由的行政行为的有效性直接进行审查。[viii]各国对于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发生关联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采取二元裁判制度的国家而言, ”的用法,可以说学术界理论上所讨论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及相关程序没有被最高人民法院认可。参见甘文著:《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与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895.html -
了解详情
该条采用了“一并审理”的用语,没有采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用法,可以说学术界所讨论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及相关程序并没有被最高人民法院认可。参见甘文:《 争议进行了审理,因为法院在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过程中不可能无视当事人之间的民事争议。以房屋产权登记行政案件为例,当我们翻开法院的判决书就可以看到判决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573.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通俗称作“谁主张、谁举证”),再加之相关学说又混乱不清,导致审判实践中无所适从。举证责任分担的主旨是为了保证双方合理 设计应该保障当事人有足够的手段收集到必要的证据(注:参见江伟等:《民事诉讼程序保障制度基础》,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第94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25.html -
了解详情
难兼任,强迫调解等。因此,民事诉讼与人民调解衔接必须通过建立对人民调解员的司法指导制度,以及建立衔接相关工作考核制度。 (二)程序衔接 1.建立 制度。针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案件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功的情况,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请求法院收集调解档案信息、调查证据材料的,法院应当优先安排,在这种情况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9508.html -
了解详情
的预期呢?这就涉及到法律的合法性问题。卢曼指出,合法性问题与社会基本预期密切相关;这种基本预期,在不同类型的制度中具有不同的结构。简单制度可以由规范预期的连续 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提供一种稳定的规范预期结构。 五、可能的贡献:以民事诉讼程序约束机制为例 以上从卢曼的理论出发,对第一节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初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3946.html -
了解详情
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因危害事实间接遭受损失的相关主体也应可提起诉讼。 其三,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适用民事诉讼程序的案件并非都是传统 法治?国家》,左卫民、张晓薇,载//www.hanjilawer.com.cn 3、《民事诉权论纲》,李龙,载《现代法学》,2003.2 4、《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43752.html -
了解详情
意识形态观念后的质的改造后形成的。这一改造主要以国家干预为基本指导思想,调整了当事人和裁判者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法院作为裁判者在诉讼中的 可以说是对这些探索在理论和立法上的升华,其中的相关规定已基本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向理想诉讼模式转变的图景。 三、《规定》的出台与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3895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