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实质上的审查,根据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将会导致对具体登记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举证责任转移到民事案件的一方当事人,引起司法混乱。也 一种行政行为,因此,其并不创设权利义务关系,仅产生公示、公信力。行政登记的这一法律功能,决定了行政登记机关在为登记行为时,依法只负形式审查义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401.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民事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范。而《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这个司法解释本身对于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举证期限、证据的审查认定及质证过程均进行了颠覆性的 了奇妙的悖论,因为司法解释不是法律,所以不存在溯及既往的问题,但司法解释的实施实际是溯及既往的。 三、司法解释与法律运行中的不确定性。 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188.html -
了解详情
一切诉讼证据的三大要素,是从横向角度研究证据的共性。所谓证据的多维性,是从纵向角度研究证据的个性。在民事诉讼的法庭审理过程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当事人为 证据的形式与证明作用,也存在多层面问题。如辛某与钱某合伙经营结算纠纷一案,辛某在庭审举证时,出示了自己与钱某于三年前双方签字认可的结算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41.html -
了解详情
职能的充分发挥等等。其实在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制度中已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法律事实”的踪影,如民诉法中强调的“当事人自己负举证责任”这一规定,就已明确了当事人如果 支持原告的主张,结果很可能是正确的。退一步说,即使是民事诉讼中的百分之一百的证明也不等于在自然科学上百分之一百的准确。如果法官在综合全案的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50.html -
了解详情
的证据的当事人一般不可能向法院提供该证据,这是根据常态就可得出的结论,但这与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背道而驰,为倡导诚信原则,故有如此规定。有学者认为 》,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102页。 [23]毕玉谦:《举证责任体系之构建》,《法学研究》1999年第2期。 [24]参见[德]汉斯普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9106.html -
了解详情
的这一改变,实际上是将这种救济中间化,从而提早结束当事人之间的争议。 综合上述,民事诉讼中的保全程序,其制度功能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 持续性的保全措施,因此各国法都将监督被申请人是否履行保全裁定的责任,加于债权人即保全措施的申请人身上。[20]这种监督方式既简单又行之有效,因为只有债权人对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6257.html -
了解详情
代表人的当事人仍可以向法院陈述意见,详见下文的分析。 二、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在反垄断民事诉讼中的适用 在反垄断民事纠纷中,存在当事人人数在起诉时可以确定、或 期。登记期以至少30日为宜,如此可与《民事诉讼法》有关人民法院应当指定不少于30日的举证期的规定相衔接,这样,在公告期最后一日看到公告的权利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474.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中,鉴定就是运用专门知识对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的鉴别和判断活动。民事诉讼中的鉴定,通常有医学鉴定、文书鉴定、会计鉴定、技术鉴定、产品质量鉴定、行为 探知主义原则,在立法上强调法官主动调查证据,忽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使得法官不愿意将依职权指定而得出的法定鉴定结论进行质证;同时法律又没有规定当事人可自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218.html -
了解详情
出庭作证,使原来国家职权主义(纠问式)变成了控辩式的当事人主义,增大了控辩双方的举证责任,是我国庭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证人不出庭作证, 方式的改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六、对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建议 证人出庭作证难,已严重地困扰我国的刑事审判工作。证人出庭作证,不仅要从制度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20.html -
了解详情
衡量不仅仅是在事实查明之后,法官对很多事实的调查过程本身就是通过利益衡量作出的价值判断,如对事实的推定,对举证责任的分配等⑦。 (二)分析当事人的利益。 让有限的高素质法官专门从事庭审程序中的审判工作,将其从日益增多的诉讼中解脱出来,以真正实现民事案件利益衡量中的精英裁判。另一观点认为,要建立法官主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41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