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否悔罪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一般情况下只有刑事加害人真诚悔罪才能获得被害人的谅解,最终达成和解。因此,《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和解的规定表明我国已经通过 赔偿达成协议的,很多国家和地区规定了体现起诉便宜主义的不起诉和缓起诉制度,赋予检察官起诉裁量权。日本《刑事诉讼法》第248条规定,检察官可根据犯罪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9456.html -
了解详情
以下几方面: 第一,异地审判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虽然对腐败犯罪案件实行异地审判具有法律依据,但由于《刑事诉讼法》第26条关于指定管辖的规定比较原则, 以起诉为前提,没有检察院的异地起诉,就没有法院的异地审判。但是,无论是《刑事诉讼法》还是《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都没有规定检察院在案件侦查终结后可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9742.html -
了解详情
律不备,即良民亦罹其害。[1](P248)由此,刑事诉讼法不完善是造成死刑冤案的根本原因。冤案不仅给当事人及其家人带来无法弥补的巨大伤害,而且严重销蚀了人们 林、赵作海等冤案就是政法委协调的结果。正是由于政法委的拍板定案,使得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明标准的规定形同虚设,罪疑从无变成了罪疑从有、量刑从轻,使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4981.html -
了解详情
举措,是对我国现行逮捕羁押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二)完善不起诉制度 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对于需要补充侦查 程序更加严格,逮捕标准把握上也更加规范,但异地报送案件材料、讯问犯罪嫌疑人、送达法律文书等,使办案期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新《刑事诉讼法》第165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5605.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和解的。但就中国的实际状况而言,这里存在的一个极大问题是:以何为标准来判断犯罪究竟是侵犯个人法益还是超个人法益的?如果以立法规定为标准, 刑事诉讼法也肯定了这一点。但是问题是无论修正前还是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裁量不起诉制度都无法满足起诉阶段轻罪刑事和解的实际需要。当然不仅是在轻罪刑事和解案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1898.html -
了解详情
接受刑事证据能力标准的审查判断。 (2)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也可以理解为行政证据可以作为有证据能力的证据进入刑事诉讼。若此,意味着刑事诉讼法赋予了行政 ,否则将会面临证据不会被法官采信的风险;其也可以放弃使用行政证据,根据实践中的转化规则进行转化。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审查起诉、提起公诉是法律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9351.html -
了解详情
整个刑事诉讼的进程,但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执行过程中,由于参加诉讼的诉讼主体不尽相同,因而,其行为指向和行为内容也会大相径庭。为问题研究 证明标准{J}.长安大学学报,2001,(2):4245. {13}陈朴生.刑事证据法{M}.台北:三民书局,1979. {14}{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M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7769.html -
了解详情
加大追诉机关的指控难度,规定了追诉机关的证明责任和排除合理怀疑或内心确信的证明标准,并通过取证、举证、质证、认证等一系列复杂的证据规则,尤其是通过非法证据 刑事诉讼的驱动力降到最低。 (二)制度接轨:刑事和解与不起诉的司法对接 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和解是指在办理因民间纠纷而引发的侵犯公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2807.html -
了解详情
更加准确地定罪以便更加妥当地适用刑罚。例如在适用相对不起诉的过程中,对于何谓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尤其是情节轻微的判定,就 也限定了需通过检委会讨论通过。因此,附条件逮捕制度不过是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法》逮捕标准能动解读的成果,非但没有背离有证据证明犯罪这一逮捕的基本要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6314.html -
了解详情
下,如果在达成和解后,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处理或者退回公安机关撤销案件,其法律根据就明显不足,因为《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1款有关退回公安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死刑复核程序加强对地方司法机关个案的监督,如此对于协调各地法律适用标准,纠正地方司法机关适用法律上的偏差具有积极意义。最高人民法院有必要进一步加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3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