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和大陆法系传统侵权行为法中所通常理解的诽谤和侮辱相一致,因此,在这里,我采用诽谤和诋毁两词,来表达英美侵权行为法中名誉损害的两种形式。其次 节提出了一种新的抗辩理由,即更正提议,其含义是,被告证明被指控的名誉损害行为无辜地涉及到了原告。对此,被告可以提出更正提议(offer of amends)。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968.html -
了解详情
恰当的。但是如果证据不足以证明被告人实施了被指控的犯罪,即证明定罪事实的证据不足,则应坚决对被告人宣告无罪,否则就有冤枉无辜,侵犯人权之虞,就是对罪疑 区别情况决定是否赔偿。关于这样做的理由,有一位法官同行的论述我深表赞同:如果因证据不足被宣告无罪的公民,不能依法享有完全无罪公民所享有的全部权利,还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477.html -
了解详情
,而不是只说了一两句话。那么,对一个社团是否能构成名誉权侵权?就我了解的知识和掌握的情况而言,这是不可能的。一个组织体,存在于社会当中, 不断增多,特别是社会名流、明星的诉讼较多。近年来普通公民的诉讼开始增加,比如在商场被无辜搜身造成的名誉权纠纷等。作家之间的诉讼目前多起来,但很多都超出了名誉权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510.html -
了解详情
。就连我国这种体制下一般来说法官们最擅长的刑事审判,也是差强人意。云南无辜的警察杜培武,被冤枉得几乎是砍掉脑袋了。幸亏老天帮了杜培武,使得他像《 [40]在经济学上,有许多失灵的概念,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制度失灵等,这里我再加上一个经济学科的失灵,意为任何一个学科,都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世界。 [4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603.html -
了解详情
,这是不现实的。因为,犯罪控制与保障人权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保护无辜的规程可能会被犯罪分子滥用,因此,统治者必须在有效减少犯罪和广泛保护个人之间作出选择 历史背景,使刑事诉讼模式出现了诉审分立和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对抗辩论以及对被告人诉讼权利保障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传统的国家。刑事司法手段历来被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53.html -
了解详情
污染案件,它的危害对象具有不特定性,这就正如肯尼迪勋爵法官(Kennedy)说:“”我认为,该法应采取这样的政策:假如一个人为获利选择从事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死亡或者 地相信所存在的事实状态,如果这种事态真的存在,就会使其行为完全无辜,那么可被宣告无罪;第三、被告可能在公诉方未证明任何犯意的情况下被定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06.html -
了解详情
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最后,司法为民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作为司法权重要组成部分的审判权也 对公民人身、财产权利的不法限制和侵害。具体表现为:把无辜的公民当成罪犯,不仅侵犯被追诉人合法的人身自由权利、财产权利甚至生命权,还放纵了真正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42.html -
了解详情
过失犯罪、防卫过当等,历来被划归人民内部矛盾范畴。而且,从经验上看,侦查对象也未必一定就是犯罪分子,他们既有可能纯属无辜,也有可能仅仅是轻微 组织及个人。在此模式下,作为侦查对象,犯罪嫌疑人是政治上的“敌人”,是“被排除在法律保护之外,……必须用战争征讨的人”[25] ,只能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26.html -
了解详情
有关高空抛物侵权责任归责的思考 近年来,发生了许多高空抛物事件,在行人被物件砸伤后,不仅给行人造成巨大伤害,找不到具体加害人也成为判案法官头疼的 抛掷物致人损害,属于一般侵权,受害人要承担过错和因果关系的证明责任,不能牵连无辜的人,而使其枉担责任。 高空抛物责任的确定 一、举证责任方面 在高空抛物侵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4099.html -
了解详情
此理由有明显缺陷:这项规则似乎对宪法修正案第4条所规定的权利受侵犯的无辜的受害者的补偿无能为力,以及对于那些非法手持火器、麻醉毒品和以彩票打赌的罪犯们 政府的有力保护,这正如德国很多学者坚信职权主义优于当事人主义一样。试想:当被告被指控犯有故意杀人罪时,警察从其家里搜查出来的凶器由于取证方法有瑕疵而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177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