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权模式到酌定证据失权模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立法者不断探索和研究,试图建立一个在我国司法环境下能够良性运行的证据失权制度。2012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3条规定:法院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53365.html -
了解详情
衡量不仅仅是在事实查明之后,法官对很多事实的调查过程本身就是通过利益衡量作出的价值判断,如对事实的推定,对举证责任的分配等⑦。 (二)分析当事人的利益。 让有限的高素质法官专门从事庭审程序中的审判工作,将其从日益增多的诉讼中解脱出来,以真正实现民事案件利益衡量中的精英裁判。另一观点认为,要建立法官主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415.html -
了解详情
公益诉讼制度。(2)扩大原告的范围。(3)拓宽法院的受案范围。(4)举证责任方面进行合理的分配。(5)诉讼费用方面的合理负担。(6)对环境 援助。该条规定实际上规定了环境诉讼中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代表人诉讼制度。在新《水污染防治法》之前,代表人诉讼制度只是应用于一般的民事诉讼之中,尽管学界对此讨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7393.html -
了解详情
已有证据证明,但由于证据的局限性可能导致与客观真实相悖的裁判结果的民事诉讼案件。 在大量的民事诉讼中,多数案件经过当事人的举证、质证能够达到水落石出, 、证明标准问题都可以运用《证据规定》得到解决,依据《证据规定》界定各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通过科学分配证明责任,引导当事人正确举证,对不能完成证明义务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347.html -
了解详情
大陆法系国家, 有权代表公共利益、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在于团体和个人, 而非代表政府的检察机关。检察官在民事诉讼中的参与十分有限, 仅限于婚姻无效之诉、申请 作用, 必然要求对现行的民事诉讼程序作出相应的改革和特别的制度安排, 包括实行证据开示制度、简化庭前准备程序、调解和解的灵活运用、证明责任转换、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377.html -
了解详情
大陆法体系在战后曾数次引进了英美法因素,其中宪法的制定确实是划时代的。然而,在民事诉讼中引进的交叉质证,效果却并不理想,甚至被评价为最糟糕的嫁接 积极作用。尽管这种改革最初可能是起源于一种简单的功利性动机(如民事审判中的举证责任,最初是为了提高办案效率而全力推行的),但一旦启动就可能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291.html -
了解详情
反悔原则,必须主动提出申请并附具相应的证据,这虽然符合了民事诉讼法中“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但毕竟专利法中所述的禁止反悔原则也是法院用以解释权利 专利局的专利档案公开程度不够。当事人想要查到专利权人的专利档案还很困难。按照民事诉讼中采用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被控侵权人如果不能提供相关的专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2121.html -
了解详情
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举证原则,但因立法不详尽和法院职权主义传统的影响,在司法实践中, 这一原则实际上并没得到真正贯彻执行。要想建立完善的举证责任制度 的立法技术问题,还意味着法官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角色再分配,更涉及到以准备程序法官与庭审法官相分离为核心的法官队伍职业化、精英化建设等人民法院现存审判管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0572.html -
了解详情
的重视; 其次, 现行代表人诉讼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条文过少, 在上诉、举证责任等方面都存在缺陷;最后, 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诉讼制度, 体现在对被代表人 既是监督者又是原告, 那么, 谁来监督作为原告的检察机关?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与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构成的明显冲突如何解决? ??这些问题都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382.html -
了解详情
以强化程序公开;二是强调诉讼中的知此知彼,防止举证中的突然袭击,维持程序的真实发现功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控方向辩方开示证据的责任在英国、美国等英美 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页108。 [83]参见霍海红:民事诉讼契约的意义追问,《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00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