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上。16.对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综合考虑犯罪性质、精神障碍影响辨认或控制能力的程度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 赃物的,可以参照本条予以从宽处罚。24.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损失数额、赔偿数额、赔偿能力、积极赔偿的态度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9904.html -
了解详情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1)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第18条第3款);(2)未遂犯(第23条第2款) .前科。前科是指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事实(参见刑法第100条)。依法受过刑事处罚后又犯罪的,说明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较为严重,理当成为酌定量刑情节。但是,如果构成累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9903.html -
了解详情
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采用同向相加、逆向相减的方法调节基准刑;具有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限制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2)纠集他人三次寻衅滋事(每次都构成犯罪),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可以在五年至七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0669.html -
了解详情
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采用同向相加、逆向相减的方法调节基准刑;具有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限制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 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纠集他人三次寻衅滋事(每次都构成犯罪),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可以在五年至七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2085.html -
了解详情
、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规定。为感召犯罪分子主动投案,鼓励犯罪分子改过自新,分化瓦解犯罪势力,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刑法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规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规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规定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9082.html -
了解详情
,不需要有有责性。即,这种结果是由行为的性质造成的,并不是精神病人(未成年人)的生命价值低于其受害人。[18]同理,错误攻击行为的受害人的 见前注[5]。 [23] George P. Fletcher,见前注[5];小野显然没有考虑到犯罪构成要件中如果包含了主观的、规范的要素,有可能吞噬掉第二阶段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273.html -
了解详情
因果过程,如果结果因某种原因没有发生,该目的行为就是未遂。 目的行为论导致了德国犯罪论体系的重大变化。首先,由于行为的本质是目的,那么行为就是一个主客观的结合体, ,排除的东西太多,另一方面,应当从行为中排除的东西又没有排除掉。它将精神病人的侵害法益的行为也包括在内,过失的不作为犯是否是人格表现也存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878.html -
了解详情
进一步对正当行为问题予以研究?例如,意外事件、不可抗力、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的行为,可以说是似乎、好像符合犯罪构成,但实际上并不符合,因此其行为的非犯罪性无需 性(主观恶性)判断,如果不能于客观危害和主观恶性方面予以排除,就理应构成犯罪。传统刑法理论中,社会危害性的认定依赖于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即刑法是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849.html -
了解详情
的,也不问是由精神病人实施的,还是由精神正常的人实施的[6]。尽管将刑法保护客体表述为社会生活共同秩序,但可以了解到,犯罪的实质概念是以 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3-116页。 [2] [意]贝卡利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71.html -
了解详情
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以及行为人的人身危险程度,从而影响到刑罚轻重的各种事实情况。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是量刑的两大根据,作为量刑情节的事实要么反映 ; 第十、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1)尚未完全丧失辨认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2)未遂犯;(3)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犯;(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35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