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维护自己的权益,而第三人则可以根据善意取得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抗辩。不动产让与担保的设定要经过登记程序,即使债务人处分标的物,但由于登记簿中会表明担保权人是 权人的强行清算义务来面对这一问题。具体到我国的物权立法,大可以借鉴、吸收、融合德日两国的立法及实践经验,通过对让与担保设定阶段和实行阶段的双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838.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不动产登记制度起源于抵押权制度而非其他不动产物权类型,应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从权利类型存续时间上排列,不动产 以往民事立法之间变化并不大。从制度的连贯性上看,“学者稿”均沿用了《民法通则》颁布以来中国大陆民事立法关于物权变动的公示立法主义模式。但是,令笔者吃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879.html -
了解详情
加以回复,如果仍然支持执行异议,与加强人民法院执行力度、公平性的立法目的相悖。“实际占有”,强调的是“实际”,不论是直接占有还是间接占有,都应当以实际 诉大连中大集团公司、第三人中国大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借款合同抵押担保纠纷一案请示的答复》中同样认为,即使不动产登记在大连中大集团公司名下,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8905.html -
了解详情
,则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而当适用外国法时,对于在日本进行的法律行为及在日本的财产,不能对抗善意第三者,此时应适用日本法[8]。从国际社会的立法趋势 关系确认的立法。至于涉外收养,现行立法仅对外国人在中国收养子女的问题作出单边规定。无论是《收养法》第21条,还是《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3227.html -
了解详情
交付的物权规则就足够了;但是1999年,我国的不动产市场已经蓬蓬勃勃,立法中不规定不动产登记的物权规则那就太说不过去了。实际上这里另有隐情:《合同法》还是没有 引用的几个案例。该文载孙宪忠:《争议与思考物权立法笔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378页。 [12]参见孙宪忠:论物权变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1069.html -
了解详情
《行政强制法》第六条,请注意时隔多年之后在立法上规定教育的顺位发生了有意义的变化)。如果仅仅把行政法理解为关于实体问题和 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1;马怀德.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28 -129;[日]室井力.日本现代行政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9291.html -
了解详情
限制的极端法立场。我国《物权法》亦不例外。[33]?从这个角度,我国善意取得制度的规范目的并非单纯保护交易安全这一种利益,而毋宁是在所有权保护与交易 合理性,还要结合当前中国民间的交易习惯进行具体分析。比如,我们看到,在我国农村地区,不进行不动产登记的房屋买卖大量存在。基于这样一种现状,立法者如果只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6999.html -
了解详情
,因此,担保物权该不该优先受偿往往只是债权人之间讨论的问题。担保物权设立时是否公示(动产的移交、不动产登记)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债权 ]孟勤国。 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 (第二版 )[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340. [7]房绍坤。抵押权立法三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7021.html -
了解详情
生活居住需要。就此而言,使居者有其屋,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可看作自动续期制度的立法目的。 既然自动续期制度是为了使人们安居乐业,那么在理解住宅建设用地这个概念时便不能仅将 获得独立的法律地位。所谓地随房走,只是指在房、地分离的不动产法律制度下,因房屋不可能在物理上与土地相脱离,所以地(权)应随房一并处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284.html -
了解详情
不动产物权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不动产物权以登记为公示方法,此与动产以交付或占有为公示方法不同。不动产登记使不动产的权利状态具有外部表征或征象,权利 公司1995年版)。此条实际上是关于权利瑕疵担保制度的规定。 [24]隋彭生:《买卖合同法》,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25]参见梁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84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