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争议较多,本文拟对第二类转化型抢劫罪的理解和认定进行探讨。 一、对“犯盗窃、诈骗、抢夺罪”是否必须构成犯罪的理解 对此问题的认识,理论界争议较多 第269条规定这一系列行为的连续性,单纯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规定为抢劫罪,是断章取义的一种解释方法。第三种观点将“当场”定义得过于宽泛,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01.html -
了解详情
与对整体财产的犯罪。前者是指针对个别财产进行损失计算的犯罪,例如盗窃罪和抢劫罪,这类犯罪只要存在个别的财产丧失,就应认定为具有财产损失,至于被害人在 稳定的立法与变动不居的事实之间的矛盾,就必须考虑事物的本质。在判断新的犯罪手段是否构成某种犯罪时,首先必须考虑该种犯罪的本质特征,判断具体行为是否具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8290.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程序中?发生在民事调解程序、执行程序以及行政诉讼、仲裁程序中的欺诈行为是否也应当纳入犯罪?这些疑问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一)诉讼欺诈概念之聚 对被害人形成一种强制,因而应当成立敲诈勒索罪。⒀第三种观点认为诉讼欺诈行为构成抢劫罪,在诉讼诈骗行为中,法院基于形式真实主义作出有利于行为人的判决,进而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79275.html -
了解详情
种学说 (1)超出共同犯罪决意说。此说为德国学者所主张,其认为正犯的行为是否构成实行过限,应以其实施的行为有无超出共同犯罪的决意为准。这种学说抓住了 乙既实施了盗窃又实施了抢劫。本文认为,在此种情况下,甲、乙成立重罪即抢劫罪的共同犯罪,乙的盗窃属于过限行为。既然教唆内容具有选择性,那么共同犯罪的故意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1577.html -
了解详情
手段会造成他人伤亡的后果,仍然强行夺取并放任造成财物持有人轻伤以上后果,以抢劫罪论处;如果对造成他人伤亡持过失态度的,即明知其强行夺取他人财物的 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11]这种情况是否构成携带凶器型盗窃和抢劫罪的犯罪预备的想象竞合犯,还可以进一步探讨。 [12]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8447.html -
了解详情
劫走现金,放任侵害结果发生,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钱财的故意,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但是,二审法院认为,陈某作为债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情况下 将非法占有目的理解为行为人永久地排除原权利人占有的目的,具有合理性。结合行为人是否对财物建立新的占有关系,非法占有目的不仅在区分盗窃罪和盗用行为、盗窃罪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2103.html -
了解详情
的情节特别严重本身就是一种整体的评价要素,法官依据具体案件的事实情况,判断行为是否达到情节特别严重的程度,的确体现了自由裁量的特点;但大量的司法解释已将 是致人死亡,如果依照上述论断,那就意味着故意伤害罪的加重构成、强奸罪的加重构成与抢劫罪的加重构成也是完全相同的,如果这种结论也是不成立的话,那么,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5202.html -
了解详情
定罪处罚,就是一种法律拟制。作为例外规定,不能推而广之地认为,携带凶器盗窃的也构成抢劫罪。刑法设立法律拟制条款,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形式上的(外在的) ?第二,是否存在做出法律拟制的理由?第三,某条款的内容与基本条款的内容是否相同?第四,解释为法律拟制时,其规定的行为与基本条款规定的犯罪行为,在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3457.html -
了解详情
反抗的程度:使用暴行或者胁迫强取他人财物必须达到足以压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成立抢劫罪。[4]在暴行完全是用作直接夺取财物的手段的场合,由于该暴行并非是用作压制 才构成抢夺罪;盗窃与抢夺的区别在于:对象是否属于他人紧密占有的财物,行为是否构成对物暴力。[20]他的观点被认为对通说理论进行了颠覆性的批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5120.html -
了解详情
查扣的制假设备从执法部门手中抢回,并殴打执法人员。对于本案,有的学者认为构成抢劫罪或聚众哄抢罪,有的学者主张成立妨害公务罪,{1}53-58究其原因, 与需要。另外,如前指出,对于第三者窃取或者骗取他人无权占有的赃物或者违禁品是否构成盗窃罪或诈骗罪的问题,司法实践一直持肯定态度,但理论上如何解释,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93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