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改良再审程序司法具有终极性,即司法的裁决具有终局的效力,法院的生效判决或终审判决一经作出,就不能任意重新启动程序,对案件重新审理或撤销该判决。 检察院抗诉为辅,当事人必须先向法院申请再审,法院不予受理再审请求时,当事人才可以向检察院申诉。如当事人不申请再审,则任何机关、组织不得引发再审程序。(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950.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不得拒绝监督,那么,谁是谁非﹖我国检察权与审判权的关系如何定位,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是否需要修改、完善或予以废除,本文在此仅作简陋思考。一、我国检察权的来源 通过上诉可以纠正的错误非要等到裁判生效后才再来纠正,增加了对方当事人的诉累,也增加了检察机关的负担。最后,应规定对最高法院的终审判决不得提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937.html -
了解详情
党委的角度看,地方政府的领导也就是法院院长的领导。因此,从现有的组织关系看,法院是否受行政机关的干涉无法取决于制度的保障,而取决于地方政府的领导是否开明 。例如,某基层法院对一个案件作出生效判决后,同级人大通过个案监督对原判决作了改判。另一方当事人则向上级法院提出申诉,上级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对该案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34.html -
了解详情
范围。(6)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学校等其他公共权力组织是否可以作为行政诉讼被告,没有明确,实践中虽有先例,但没有成为制度。(7 现行宪法规定,国民“接受审判的权利”不可剥夺。二战后,日本现行宪法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施行作为终审的审判。”法院法规定:“法院审判一切法律上的争讼。”《行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114.html -
了解详情
,以增加其机构的功能所能代替的。德国宪法法院应在国家的宪法机构中行使其终审判决权,同时也应涉及国家的政治领导及国家意志形成的领域。因为后者也是宪法规范 一种手段) 的有效性,再选择对公民利益最小的手段来实现同样可以达到的目标。最后还必须进行利益上的总体斟酌。考察此手段实现的目标价值是否过份高于因实现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169.html -
了解详情
第十六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五章的“审判监督程序”,终审判决可能以多种原因为法院所推翻,审判程序的终结性不复存在[51].相应地,当事人 1998年,第404页。[3]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限定于”。这样的界定具有“限定”的功能,可从关于宪法权利是否存在第三人的效力的学说中得到佐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035.html -
了解详情
中有相当部分是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的,劳动者是否可以在得到民事侵权赔偿后依法享受工伤待遇?这个话题在司法实践中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因为 工伤待遇支付义务。 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6年2月28日立案受理本案。经审理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上诉案件受理费3430元,由上诉人孙培红负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1107.html -
了解详情
的公共利益,必须具有相称性。在英美法系,与比例原则具有相似功能(规范行政裁量)的是合理性原则。该原则确立于英国的Wednesbury案,[7]法官根据合理性原则 社会的重要性,限制的范围,限制的功效,特别是,当限制为必要时,是否可以通过其他对权利损害更小的手段来合理地达成目的。[12] 加拿大:所采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885.html -
了解详情
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欧洲大陆法系国家为成员国的欧洲人权法院都是采取了在高等法院的终审判决中实行公布少数意见的办法,但是在中国,曾经尝试性地在判决书中公布少数 分歧作为其主要理由提出旷日持久的申诉{18}的司法怪状,而这和司法的终局性原则相冲突,是对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在可以公开不同意见的案件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712.html -
了解详情
,确立错案标准可以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自行确定。但涉及赔偿责任和受惩戒的责任只能以国家赔偿法、检察官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为准。有些案件追究责任以法院的终审判决或再审判决 检、法两家对是否认定有犯罪有分歧意见,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根据国家赔偿法第17条第3款规定,有依照刑事诉讼法第11条(修改后刑诉法改为第15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34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