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查处的涉及商业贿赂犯罪案件来看,绝大多数仍然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件。受贿罪与公司、企业或其它单位人员受贿罪除犯罪客体与主体有所不同外 利益离退休后收受财物行为应当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的理解与适用》,载《刑事审判参考》2000年第5期,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④] 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785.html -
了解详情
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收受银行卡受贿数额认定问题提出了认定规则:不论受贿人是否实际取出或者消费,卡内存款数额一般应全额认定为受贿数额;使用银行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358.html -
了解详情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以及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庭长会议关于被告人受贿后徇私舞弊为服刑罪犯减刑、 索取或者收受贿赂后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在逻辑上,确实可以认为渎职属于手段受贿属于目的,形成牵连关系。但成立刑法上牵连犯的前提是存在事实上的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173.html -
了解详情
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收受银行卡受贿数额认定问题提出了认定规则: 违背主客观一致原则。受贿人实际并未取得金钱利益的,不应当采取全额认定的方法计算受贿数额。这种观点片面理解了《意见》关于卡内余额全额认定规则的要旨。 首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171.html -
了解详情
,统一口径,由此形成的证据就是自然衍生型再生证据。培植型再生证据。即承担刑事追究责任的司法机关,基于对作案人及其利害关系人趋利避害心理和再生证据生成规律性的把握 力。因为,“再生证据虽然从其产生上从属于原生证据,但在证明作用上有时优于原生证据。比如受贿案件,通过原生证据只能推断出行贿人已将贿物送到受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69.html -
了解详情
为不起诉。高检在此期间又制定了《关于贪污、受贿案件免予起诉工作的规定》、《刑事检察工作细则》等规章制度,使免予起诉不断充实和完善。 不起诉占13.56%.1998年,全国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部门共受理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707497人,提起公诉584763人,决定不起诉15193人,其中法定不起诉2554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506.html -
了解详情
检察机关在查处贪污、受贿案件时,这种局面屡见不鲜-竭尽全力查明的贪污、受贿行为,却因被告人一句“所得用于工作上的招待了”,而无法认定为犯罪。因为检察 。尤其是随着诉讼制度的民主化趋势,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受到进一步保护,在我国确立刑事沉默权等嫌疑人权利的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我国政府已签署的《政治权利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63.html -
了解详情
出现了废除说、维持说和限制说三种不同的观点。 内政部工作小组(1989年)和刑事改革委员会(1972年)经过认真调研,主张取消沉默权,主要理由是认为沉默权的 案件很难侦破,更无法将犯罪者绳之以法: 行贿、受贿案件。此类案件只是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极端秘密地进行的,收受钱款时只有二人在场,所谓一对一,可谓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57364.html -
了解详情
则数百万上千万元,令人触目惊心;沈阳市慕绥新案中被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贪污受贿犯罪分子中,竟然有16位是市级要害机关的一把手。 2、作案的方式手段日益多样化 且有其身份、地位方面形成的特殊关系,其作案的手段和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刑事案件,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一般不会自行暴露,当前贪污贿赂犯罪呈现高发和多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78987.html -
了解详情
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利的行为。然而司法实践中的受贿犯罪行为却是复杂多变的,如多数案件中的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以后,再索取或 一形式的受贿认定为犯罪,但法律并没有明确。因此,笔者认为,在必要从刑事立法上对事后受贿加以完善。对于刑法中啬受贿罪的实行行为类型中,除在原来的“索取”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144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