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兵.中国民事诉讼法要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354-355. [13]孙汉忠.再审程序若干问题思考[J].人民司法,1997(12),31. [14]李汉,马玉根.民事再审案件立案标准探秘[N].人民法院报,2000-7-25. [15]陈光中,沈国峰.中国古代司法制度[M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505.html -
了解详情
意义。但是,笔者还是认为法庭调查开始让当事人宣读起诉状不太理想。因为: 1、起诉状立案后已经送达对方当事人,再行宣读流于形式,浪费庭审资源。 2、起诉状既包含案件的 。 5、其实民事诉讼审理的重点也即是争议的焦点,这在理论上并没有错误。把握案件争议焦点非常重要,但在庭审中直接外现争议焦点的程序安排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275.html -
了解详情
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256,920件,立案审查124,995件,提出民事、行政抗诉44,258件。人民法院再审审结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民事纠纷进入诉讼程序本身就意味着国家对正当私权的公力救济,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充当中立裁判者角色只是法律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012.html -
了解详情
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检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被害人可以自行向法院提起诉讼,其程序之设置与民事诉讼程序几乎无异。 虽然追根溯源,减轻公安司法机关的负担 先有两方之间发生纠纷,比如伤害纠纷、经济纠纷,接着才有立案、侦查、起诉、审判等诉讼程序。换句话说,在被告人与国家发生冲突之前,其实还有着更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79.html -
了解详情
,传统的做法无法满足执行财产调查的实际需要,法院也常常不堪重负,反而影响到了案件的执行。因此,应当借鉴国外的通行做法,适当强化债权人查明和提供执行财产的义务 不应该人为地将二者分割开来。还有人提出,既然我国目前已经采取了将执行程序并入民事诉讼法典的做法,这种做法又不乏合理性,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立法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333.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争点整理、促进和解等功能。如果仅仅从相关法律条文来看,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体现了一种将案件经过审理前准备和一次性的开庭审理即告终结的两阶段结构作为原型的 的独立性为其逻辑前提。[11]在当今中国,构建一个与立案、调解、审理程序相衔接的审前程序,已成为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的一个重要任务。从总体上看,审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26.html -
了解详情
(试行)》自2001年1月1日起试行以来,在方便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规范人民法院民事立案、审判和司法统计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一批新的 案件案由规定》,高度重视民事案件案由在民事审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民事案件案由是民事诉讼案件的名称,反映案件所涉及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人民法院将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188.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的关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法官在民事诉讼中的职权有所扩大,当事人的程序处分权的范围在缩小。这种职权扩张的背景是,诉讼案件的膨胀,为促进诉讼提高司法 并且,人们通常从纯粹技术性的角度对民事诉讼进行研究和教学。[25](P.138)比如,司法实践上提出的繁简分离、流程管理、大立案、审前准备、审判长制度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685.html -
了解详情
开庭的改革,曾被认为是根治法官先入为主的妙方,但对庭前准备的过度弱化,使得诉讼从案件立案到庭审之间内产生了程序上的断层,只要是稍微复杂一点的案件,庭审 给当事人提供了向法官与对方充分展示各自证据的机会,使法院的民事诉讼程序从庭准备阶段,就为案件诉辩双方构筑了规范平等的攻防机制。既然确定了庭前准备独立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190.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费的负担等。因此,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并不意味着当事人放弃了某种程序性权利或者享有某种特殊的程序利益。这一点就决定了,目前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简易程序 将合议庭组成人员及相关事项以书面形式通知双方当事人。转入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的审理期限自人民法院立案次日起开始计算,尽量争取在6个月之内结案。此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3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