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逻辑径路进行演绎,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例如,对于不满14周岁的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问题,不满14周岁当然是不具备刑事责任年龄的,因而不可能构成犯罪。那么 的讨论,显然是不合适的。本案的关键还是在于:在肯定李某的放火行为与两名消防队员死亡有关联的基础上,考察能否将消防队员的死亡在客观上归责于被告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9174.html -
了解详情
疑难问题司法对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⑺张小虎:放火罪之理论研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004年刑事专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13页。类似案例参见李领东用爆炸的方法故意杀人案,载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5611.html -
了解详情
两个行为间不能形成吸收关系,不成立吸收犯。这个案例与行为人故意盗窃枪支、弹药后非法持有之,有明显区别。后一案例之行为的犯意是同一的,故属于吸收犯。笔者 、暴乱罪,在武装叛乱、暴乱的过程中,往往伴有杀人、伤害、放火、抢劫、强奸、故意毁坏财物等行为,但由于武装叛乱、暴乱本身包括这些内容,如果没有这样一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7501.html -
了解详情
两个行为间不能形成吸收关系,不成立吸收犯。这个案例与行为人故意盗窃枪支、弹药后非法持有之,有明显区别。后一案例之行为的犯意是同一的,故属于吸收犯。笔者 、暴乱罪,在武装叛乱、暴乱的过程中,往往伴有杀人、伤害、放火、抢劫、强奸、故意毁坏财物等行为,但由于武装叛乱、暴乱本身包括这些内容,如果没有这样一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7492.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问题。 可是,法条间的逻辑关系真的可以脱离具体行为事实存在吗?在确定法条关系时,实际上我们已经预设了一个假想案例:诈骗罪与招摇撞骗罪是交叉关系,是因为有 、公私财产为保护法益,故意杀人罪的保护法益则是特定人生命;当行为人实施放火等危害公共安全行为,造成不特定或多数人伤亡,并对该结果有认识且持希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480.html -
了解详情
关系问题。 可是,法条间的逻辑关系真的可以脱离具体行为事实存在吗?在确定法条关系时,实际上我们已经预设了一个假想案例:诈骗罪与招摇撞骗罪是交叉关系,是因为有 、公私财产为保护法益,故意杀人罪的保护法益则是特定人生命;当行为人实施放火等危害公共安全行为,造成不特定或多数人伤亡,并对该结果有认识且持希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470.html -
了解详情
杀人或者故意伤害行为。杀人或故意伤害可以在私密场所实施,也可以在公共场所实施;目的只有一个,动机可有多种。这些行为,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 危害公共安全罪两罪的解析,是需要精细技术准备的,况且要将其运用于特殊案例(行为人暂时性失去神智状态)。“四要件说”使用其四把大刀阔斧,行此阑尾切除(醉酒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8571.html -
了解详情
罪和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从一重处罚的结果是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案例6】 被告人用甲醇大量兑制毒酒销售,致使192人甲醇中毒,其中35人死亡,5人 相当的危险,[47]显然,生产、销售瘦肉精等行为还没有造成具体性危险,与放火等行为的危险也不相当,因此,认定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存在重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6655.html -
了解详情
认定为故意后,二者主观方面的一致性使得判断依据变得模糊。⒅笔者认为,上述学者认为放火、爆炸行为在客观上具有加害性的观点是一种目的行为论。这种观点的弊端在于 准确把握故意犯罪的认识要素,才出现了作有罪判决的案例。(34)因此,笔者认为,严守故意犯罪的证明要求将是我国今后限缩危险驾驶罪处罚范围的一条进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5032.html -
了解详情
,不论行为人是否出于报复社会、泄愤等动机,只要行为人故意通过醉酒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制造了与放火、爆炸等行为同样的公共危险,就应将其醉 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 [44]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刑事卷)(1992- 1996年合订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57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