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法律限制”,而且“近两个世纪以来,宪政主义的最大目标一直是限制政府的权力”〔9〕(22页)。还有人强调限制政府权力的否定性方式即分权〔10〕(17页 是经一定程序获得多数同意、公开、有效的宪法,又被称为“社会契约”,因此,宪政平衡论包含着契约精神。利益彼此冲突的各宪政主体,要实现共存,就须彼此在合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73.html -
了解详情
指出,宪政并不等于政府规划,也不等于“宪法”,所有国家都有一部宪法,但只有某些国家是宪政国家,为此他划分了三种宪法形态,一是保障性的宪法,二是名义性 应该看到,历史上往往并非这种弱势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相反,很多人信奉超验正义的强势理论,他们把上帝、超验真理、理想王国本身视为目的,这样一来,人类的政治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09.html -
了解详情
的某种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直接地指导着宪法程序的设计与建构。纵观各国的宪政实践,这些价值判断所导引的宪法程序设计、建构模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 对正当法律程序作出规定。这一规定直接针对州政府、州政府官员和地方政府,旨在保护公民不受州政府的侵犯。正当法律程序在美国经历了由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到实质性正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73694.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宪政建设中的重要议题;而宪法司法化的前提必须是健全、完善的宪法实施程序,当然,其核心是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注释 ① 《民治政府》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 (美)杰罗姆巴伦,托马斯迪恩斯.美国宪法概论[m].刘瑞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 (美)伯纳德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73633.html -
了解详情
的权利也亟需宪法的认可。[44]而新的权利实际上也是新的自由,这些新的自由是具有经济和社会性质的权利,其特点包含了集体的尤其是政府的。这些权利 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0]参见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291-295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73500.html -
了解详情
过去做得怎样,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将来做什么。整个宪法的逻辑是公民个人和政府的利益是永远一致的,永远可以同心同德地建设社会主义。因此,1954年宪法 和人权,政治统合了一切。这就是没有突出问题的宪法,也是我们理论脱离了实际的最高表现。 贯穿在中国宪政史中的思维是一种建构式(constructive)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73498.html -
了解详情
位乔治国王在位时政治上无能,辉格党领袖r.波波尔作为下议院和内阁的领导人,成为政府的真正首脑--/首席大臣/。他确定了/内阁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行动/ constitution of liberty》译为《自由秩序原理》,而以为应译作《自由政制》或《自由的宪法》(采朱苏力先生在《宪政与分权》译后记中所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73286.html -
了解详情
宪法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普通公民对政府的违宪行为将采取极为强烈的对立态度。即使宪法仿碍了政治家的政治计划,或者如果政治家无视宪法却没有任何风险,若这两种 的事。即使认为无法容忍,基于各国宪政经验的不同及对宪政内涵看法的不同,二战后德国、法国设立了与美国司法至上主义不同的宪法裁判制度,这即缓解了宪法裁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72173.html -
了解详情
双重保护形成例如这样一种事实:一部分权利需要抵制政府的侵犯来实现;一部分权利需要防止公民之间的相互侵权。前者形成了狭义上宪法权利;后者则构成了普通法律所保护的 [⑩][美]路易斯亨金等编:《宪政与权利》,郑戈等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页。 [11]美国的宪法权利与法国不同。作为法国现行宪法序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71336.html -
了解详情
相当的距离。[24]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宪政仍然面临着贯穿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转型难题:制度和文化的双重束缚;相当封闭的宪法制度和政治动荡制约了公民宪政意识 杂志》第1卷第8号,1913年10月15日。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一度盛行政府的超然主义,但是至少从1905年之后已经不再追捧这种意识形态。参见魏晓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7049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