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将自己认为正确的解决方案强加给当事人,当事人有同意或拒绝这种解决方案的权利。诉讼调解还能弥补法律适用不能的不足,使当事人根据自主和自律原则选择适用的 ,而是通过代理人或法官亲自出面背对背的方式,分别与当事人进行调解,双方当事人不见面,都摸不清对方的意图,只知道法官的个人意思。这不仅违背了公开原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3806.html -
了解详情
知根知底的案件,在征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后,邀请人民调解组织协助调解。对于诉讼调解过程中遭遇阻力、但纵观全案仍然存在调和可能的案件,不搞简单的一判了之 特点,涉及的案件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纠纷也呈现日趋激烈之势,而且,当事人对诉讼的认识存有一定的盲目性,非要和对方拼个鱼死网破的思想并不少见,因此,案件调解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0540.html -
了解详情
获得最大利益,必然要尽可能地收集其他博奕各方的信息,积极研究对策,预测对方的行为,从而优化自己的战略,增强自己一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并通过法律规则所提供 。 综上,通过对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的考察,使我们确信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制度,既不违背行政权的性质,也符合现代行政法的价值理念。 三、行政诉讼中调解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872.html -
了解详情
交易和讨价还价的余地。法院也不能在其中起组织协调作用。所以即使在诉讼阶段,也不得用该权力与对方当事人实施和解、法院也不得进行调解,这条原则是可以确定的 调解的现象。此外,人民法院根据所受理案件的实际情况,也可依职权提出调解,但须征得双方同意。 这样规定的目的在于保护弱者的权益。行政主体一般只会在其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739.html -
了解详情
简称《调解规定》)第11条规定了调解程序中的担保制度,即:调解协议约定一方提供担保或者案外人同意为当事人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案外人提供担保的, 是在诉讼之前就已经产生的,不能作为调解协议的担保方式。而定金这种担保方式则是指,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之前,预先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金钱,以担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097.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行为。另一方面是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作为相互独立与尊重的主体,他们应当相互承认对方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平等、理性的对话与协商。换句话说,犯罪人 、减轻、免除处罚情节。同时,赋予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权,可以将不履行调解协议内容的作为法定的从重或者加重处罚情节。检察官可以运用起诉裁量对达成调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455.html -
了解详情
是评先评优的前提条件。有的说:调解是出于无奈呀,谁愿意自愿放弃自己应得的钱款,实在是没办法才这么做的,因为你不同意对方少给,可能一分都拿不到.更 ,还得时刻小心,应付各方面的压力,努力在办案时寻找一个既对得起法律和良心又不得罪权贵们的平衡点。事实上做到两全其美往往太难,法官一不小心办了一个所谓的错案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2444.html -
了解详情
)调解程序的启动应尊重当事人的自愿。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实行调解,但调解程序的启动都必须要得到当事人双方同意,如果有任何一方当事人不愿意 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既可避免双方当事人面对面的冲突,从而提高调解成功率,又能使双方当事人都摸不清对方的意图,使法官手中留有余地,便于翰旋。但在实践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419.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由于被告侵权的证据不足,法官判决时没有把握,就千方百计引诱当事人进行调解。只要被告方在调解中同意给予部分的赔偿,法官就认为侵权事实成立。在调解 都不曾知道对方的真实意思下形成的,与调解的自愿合法原则背道而驰。笔者认为,传统的背靠背调解方式以及借助地方群众组织调解结案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只要不违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125.html -
了解详情
,而调解时也应该适当考虑民间习俗。当然,如果当事人不同意调解,则应依法判决。 非彩礼类婚前赠与财物的性质及认定 (一)婚前财产赠与的理论依据 对于婚前赠与 。所以笔者认为婚前一方购买、婚后共同使用的财物一般应认定为购买方个人所有,若相对方主张该财物为赠与物,则主张方有举证的义务。这类财物比较常见的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51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