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上既感到孤独,又渴望交往的矛盾,可 能使青少年陷于苦恼的境地。他们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却希望与同龄伙伴拉帮结伙,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出外寻找 ,学校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1、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由 于在教育观念上片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65.html -
了解详情
,同时也能够实现我国加入有关国际公约的诺言。 参考文献: 1、杨家亭:《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发展论坛》1996年第9期。 2、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 年。 5、梅传强、王敏:《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6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209.html -
了解详情
在心理上既感到孤独,又渴望交往的矛盾,可能使青少年陷于苦恼的境地。他们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却希望与同龄伙伴拉帮结伙,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出外寻找“友谊” 犯罪发生的必然原因。但是,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形成犯罪心理、实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13.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行为和有组织犯罪行为,区域犯罪行为、流窜犯罪行为和跨境跨国犯罪行为,青少年犯罪行为、成人犯罪行为、老年人犯罪行为和妇女犯罪行为,自然人犯罪行为和法人犯罪 犯罪原因研究的不同角度和不同成果。犯罪人类学派、犯罪社会学派、犯罪生物学派、犯罪心理学派等,各自都是在犯罪原因的研究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取得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0.html -
了解详情
{6}田宏杰.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成因分析[eb/ol].(2010-04-09)/bjpopss/cgjj/cgjj200308012. htm.zh. {7}李玫瑾.有组织犯罪心理基础研究[j]青少年犯罪研究,1998,(3):104 {8}马磊.黑社会犯罪之理性解析[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967.html -
了解详情
上,研究未能有效深入。事实上,犯罪人对标签内容的认同、内化属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活动,只有在客观的标签内化为主观的标签时,标签才能发挥作用。在这一 《犯罪学理论》第130-131页)。 [10]坦南鲍姆对于社区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即是在研究家庭等非正式反应系统的犯因性作用。 [11]我国已经开始注意司法活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706.html -
了解详情
由此可以看出,上面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聚众型犯罪产生的心理基础以及导致这种心理的社会原因。应该说,虽然这些理论的立足点不同,但又都具有一定 美好心境。严重刑事犯罪使人们深受不安全感的压抑;黄色、下流的音像、书刊腐蚀着一些青少年的心灵;金钱至上使人与人间的关系冷淡、陌生;恶人当道,路人相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171.html -
了解详情
的角度分析累犯本质的观点认为,累犯削弱了国家法律权威,动摇了社会心理秩序。{5}(293294)根据这种分析,刑罚执行期间的再犯更值得重罚,因为 }(457){23}(402) 其次,完全将前罪限于成年人犯罪是不理性的。当前的青少年犯罪正处在高发状态,青少年的犯罪率甚至高于其它社会群体;我国的未成年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35.html -
了解详情
,成厂另外一种道义谴责,这也是为什么在通说观念小,人身危险性总是与主观恶性联袂登场的原因⑷。道义谴责与实证的结论并非总是一致的,过失 类型。[22](457)[23](402) 其次,完全将前罪限于成年人犯罪是不理性的。当前的青少年犯罪正处在高发状态,青少年的犯罪率甚至高于其它社会群体;我国的未成年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21.html -
了解详情
的制度规范不尽合理或者执行不力,或者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遭受不公平待遇者产生失落、不满乃至怨恨心理。但是,不同的人对压力、不公平待遇的承受力 群体。 [7]2009年3月1415日于北京举办的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北京京鼎律师事务所主办的社会敌意事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00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