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利益的权衡基础上作出相互的让步。 五、对我国现今民事调解制度的思考与设想 我国现今的调解主要包括人民调解委员会、某些行政机关以及仲裁组织和人民法院。人民 将调解置于庭前准备程序之中,可让有限的高素质法官专门从事庭审程序中的审判工作,将其从日益增多的诉讼中解脱出来,从而从根本保证法官能够朝专业化、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788.html -
了解详情
是我国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一种解纷息争的有效制度。[52]2002年11月1日,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和高法《关于审理涉及 Review,vol 33(1998),pp.841-907. [7] [日]小岛武司等:《司法制度的历史与未来》,汪祖兴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3367.html -
了解详情
尊重当事人的意识自治应当是现代调解制度的核心理念。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做好民事诉讼调解工作,对于及时化解矛盾,促进社会 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开始日益显现其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我国法制现代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439.html -
了解详情
寻求民间调解解决,法院设立的三级服务网络正好满足了这样的需求。 2、法院支持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运行效果评析。(1)告知、引导机制运行情况。D法院试点期间未经人民 人民调解机制,尽管有司法局的配合,但是没有从制度上保障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因此运转效果不甚理想。再如,在C法院和G法院推行的委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0092.html -
了解详情
两种核心价值取向的认识,我们就可以以心衡量自身在调解工作中是体现还是背离了调解制度本身应有的价值。 四、现行调解制度运行中的误区及弊病当前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 原告到期债权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孔明主篇,《中国民法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3页。 [2]刘敏著,《当代中国民事司法改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512.html -
了解详情
教养工作,指导和监督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工作,负责法制宣传和组织法学研究工作)。笔者认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级法院、检察院领导成员和 司法机关和其他司法机构或组织的性质、任务、组织体系、权利义务、活动原则以及工作制度等方面规范的总称。其中,司法机关应是指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55.html -
了解详情
面临合法性危机。 (二)配套制度不健全,和解效果难保障 1、检调对接机制未建立 检调对接,是指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工作中,依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程序处理刑事案件。 3、和解模式 检察官不是一个代表社会的中介调停机构,参与调解可能会造成执法不公。因为从共同追诉犯罪的角度来说,检察官和被害人是密切配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33.html -
了解详情
、利益直接关联人6人,2009年我国涉诉人口就接近7000万,外加人民调解、仲裁、行政调解、行政复议等准诉讼案件涉及的人口,2009年我国涉诉人口很可能已经 年第2期(下);赵钢、王杏飞:《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新发展--对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初步解读》,《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13.html -
了解详情
原则提出了指导意见,同时对人民法院如何推动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如何加强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中的沟通协调、相互衔接以及如何发挥 、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和坚持自愿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完善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审判行政案件时尽可能用法律的智慧采取协调的方式促使当事人和解结案,化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468.html -
了解详情
的审理期限。因此,相关业务审判庭不赞成设立立案调解制度。而立案庭则认为:立案调解工作虽然有利于立案庭及立案庭工作人员业绩的提升,但立案庭本来就承担着立案、 法官与业务庭的法官一同参加学习培训,确保业务知识更新到位;第三、选派优秀人民陪审员参与立案调解工作或从该院退休法官中返聘审判业务熟练的法官充实立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98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