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然后,根据不同的条件进行梯度的增减。根据目前刑法理论,犯罪行为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故意犯罪又有结果犯、行为犯和危险犯。笔者考虑,以故意犯罪为 ,故意杀人造成他人死亡的,为标准梯度,没有造成他人死亡的,可以降低梯度位置;故意伤害他人的,为标准梯度,造成他们死亡的,提高梯度位置;侮辱、诽谤他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596.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目的表明了行为人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预见和放任。有观点认为,行为人间接故意地非法出具票据,如果是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与他人勾结,里应外合共同作案,则 认识模糊,以致影响定罪量刑。对此应在立法上予以完善。同时应该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规定不同的量刑幅度,充分体现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二、主体界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448.html -
了解详情
而已。蔡枢衡认为:识是知识,亦即有辨别。不识就是行为人在行为时对自己成为犯罪的行为,危害的对象或结果,全不了解或了解不够[1](第186页)。从这一解释 故意与犯罪过失的专条,但在具体罪中多有规定。在《唐律》中,非故意犯罪的规定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法典趋于严整化,有关法律上和事实上认识错误的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329.html -
了解详情
。可见,对实质的违法的考察,是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的。过失犯罪作为与故意犯罪有严格区分的犯罪,在主观上存在的过失的恶性,远远不能与故意的 违法性认识及认识可能性则可以表现行为人在主观上的非难可能性。因此,违法性认识,对于犯罪过失,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违法性认识是过失行为[危害结果]违法性和刑事责任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708.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论(排列顺序为:主体― 主观方面― 客体― 客观方面)以及看不出任何主旨的犯罪构成论(排列顺序为:主体― 客体― 主观方面― 客观方面),就是其体现。 就 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死亡的案件中,过去,很多人从我国刑法第14 条有关故意犯罪的规定出发,认为此时,行为人明知自己的逃逸行为会发生致被害人死亡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679.html -
了解详情
说的表现,即要追究单方面的帮助行为,必须将该行为与实行犯挂钩。 我国刑法明文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我国刑法理论也明确阐述共同故意 去取舍因果事实而得出所谓刑法因果关系,这种视角上的混乱,正是导致我国刑法犯罪构成客观方面因果关系问题难以有大的进展的主要原因。 [11](P63-10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20.html -
了解详情
相适应的责任,并不对整个危害结果负全部责任,这种过失犯罪的责任原则有别于共同故意犯罪和单独过失犯罪。[8]显然,这样规定的理由是基于共同过失 刑法纲要》[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版 [4][日]小野清一郎:《犯罪的构成要件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日]大塚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02.html -
了解详情
实施犯罪的意思联络的,属于同时犯,不构成共同犯罪。 3、无罪过帮助他人实施故意犯罪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4、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害行为造成某种危害结果 ,而 是作为法人有机整体内部的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是法人共同犯罪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法人、一个或一个以上法人与一个或一个以上自然人共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723.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区分主犯、从犯的批复文件中规定:在审理单位故意犯罪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不区分主犯、从犯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2年版,第65页。 [14] 何秉松主编:《法人犯罪与刑事责任》,中国法制出版社1992年版,第485页。 [15] 参见张明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97.html -
了解详情
概念的使用上,中国没有广义狭义之区别,实则唯一一义,即涵盖所有参与实施同一故意犯罪的全部成员,相对于大陆法系视共犯为教唆犯和从犯(帮助犯)之通 ,前者构成挪用资金罪,后者构成挪用公款罪;若他们各自利用自己的职权共同实施受贿犯罪行为,前者构成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后者构成受贿罪(即理论上的公务受贿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8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