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偿,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使人难以理解。公民因一般侵权遭受损害可以获得较多的赔偿以致精神损害赔偿,而因犯罪行为受到损害却不能得到精神赔偿。这不仅 一是当事人仅就民事部分提起了上诉,而刑事部分不上诉,二审法院是否全案审理,对未上诉部分是否可以改判,目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争议较大。第一种意见认为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741.html -
了解详情
人仍有危害社会的倾向,表明其仍有主观恶性,则不论其是否依和解协议履行了赔偿,检察官都可以提起公诉。 第二,增加以轻罪起诉或建议从轻处罚的形式。事实上 产生类似于民事合同的违约效果,这种违约应当在民事和刑事领域均产生效力,同时获得救济。这里刑事和解协议的公法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体上,笔者赞同这一观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890.html -
了解详情
物权发生损害,而且损害没有必要或者没有可能通过恢复原状等物上请求权获得救济,就只有通过损害赔偿的侵权请求权获得价值上的补偿。[10]二是以发生的时间为基准,将过去 精神失常。若依排除妨碍请求权,虽可请求其离开,但精神失常造成不能写作,是否可以请求治疗,依据第一、二种论点则难以解决。就第三种观点而言,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841.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我国法律规定了商标权合理使用制度。[34]也有学者指出:判断商标标识的使用是否属于合理使用的标准,也就是商标侵权的判断标准,即混淆的可能性。[35] 角度来看,对他人知识产品的用益,有时须取得双重许可。例如,录音录像制作者使用演绎作品,要获得双重许可,不仅要取得演绎作品著作权人同意,还要取得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448.html -
了解详情
作用,但其所能达到的最佳效果也仅在于有助于侵权受害人获得一纸可以强制执行的判决,并不能保证受害人获得充分补偿。而债权救济程序的终极意义在于保障债权的 重视。[42] 法律对人身权中物质性人格权的保护,经历了同态复仇、自由赔偿、强制赔偿和双重赔偿四个时期。[43]在同态复仇时期,对人身损害的救济表现为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36.html -
了解详情
合法权益。 3、完善被害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可以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刑事诉讼司法解释和民事诉讼司法解释发生严重冲突,受到了社会 忽视对被害人诉讼能力的关心,使得同为刑事诉讼当事人的被害人和被告人,却无法获得同样的法律援助,造成两者之间诉讼能力的不平等。这种局面应及早扭转,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120.html -
了解详情
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是指因犯罪行为而受害,但无法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赔偿的被害人及其受害家属,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给予其一定的损害补偿的一种法律制度 方式两者之间,在恢复法秩序及被害人信赖的本质上,二者处于怎样的地位或者关系呢?是否可以做如下理解:如果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失衡的法秩序的恢复利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3335.html -
了解详情
创伤得到了抚慰,精神损害赔偿也就没有了必要。事实是否如此?在媒体披露的性犯罪案件中,大多数被害人及其家属认为,惩罚犯罪人固然可以使自己得到一点心理 这使得未成年被害人,尤其是那些家境困难请不起律师的被害人失去最大程度获得经济赔偿、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机会。建立针对未成年被害人,特别是未成年女性被害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5207.html -
了解详情
任何行为致他人受损害时,因其过错致行为发生之人,应对该他人负赔偿之责任。[21]尽管法国法院最初坚持债之相对性原则,[22]但在1908年Raudnit 责任竟合处理,允许债权人选择。 代理人、履行辅助人是否可以成为债权人,应区分具体情况:代理人的行为是否体现被代理人的意志是区分标志。体现本人意志则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6480.html -
了解详情
价值面向,但对于特定的纯粹经济损失(如行为人存在主观故意甚至恶意)则可以获得赔偿,此举又体现了保护受害人权益的价值面向。纯粹经济损失的核心价值即在于 法律判断,危险责任应从轻斟酌。 [45] 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案件,受害人一方是否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否定说认为,既然精神损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634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