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特拉伊宁认为不应把行为造成的精神类损害排除在犯罪结果范围之外,他通过对侮辱罪的分析,指出了所谓形式犯的构成结果,在此基础上批评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年2 月第1 版,第148 页。 [13] 张明楷著《 犯罪论原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年10 月出版,第178 页和第181 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442.html -
了解详情
地概括:从认识论角度看,刑事政策是对犯罪现象的综合分析,是对犯罪现象以及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措施的解析;它同时也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 反犯罪国家意志更容易强调严打是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长期方针,要坚决贯彻执行。[28]为此,刑事政策时代精神之确立,理论上有赖于学界务实研究之发展,实践中则需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028.html -
了解详情
第66条对保安监置予以了明文规定。由于保安监置适用对象是可能会实施犯罪的人,因而通过分析保安监置具体适用规定,可以看出德国学者关于保安处分人身危险性的研究 应当被科处重惩役或监禁刑的犯罪行为人,如其精神状态要求进行治疗或特别护理,其行为人因此将减少或避免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的危险的,法官可以命令将其安置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690.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能力的罪过责任?因为,根据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在的原理,精神耗弱型醉酒人的犯罪行为应当负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的责任。这里就要用到原因自由行为理论来 的故意和过失也不是整个犯罪行为的罪过。应当以行为人清醒时对其病理性醉酒后所具体实施的行为的故意和过失为准,将整个行为综合起来分析。 (1)对于为了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683.html -
了解详情
兼顾犯罪既遂标准,就是考虑到了情节犯存在未完成形态的可能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可以把情节犯从形式概念即法律特征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基本概念。 上的区别对待原则。我国基本刑事政策的精神内涵包含了区别对待的内容,区别对待是指针对各种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或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的不同,分别施以不同的处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40.html -
了解详情
的动因;(3)情绪须达到了一定紧张度、激动度或强度,并自始至终作用于犯罪行为的全过程。 (1)情绪的产生必须是由可归责于受害人或者第三方的 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页以下; [23] 在这里情绪对于犯罪行为人的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的影响不同于行为人由于患有特定的精神疾病而减弱或者丧失了其应有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389.html -
了解详情
调整对象不限于某一类社会关系;任何一种社会关系只要受到犯罪行为的侵犯,均归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其二,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其他部门法也具有强制性,对于违法行为 。审判程序和法律应该具有同样的精神,因为审判程序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 马克思把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关系比喻为生命和生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534.html -
了解详情
明文规定,这与其他某些犯罪构成具体要件还有所不同。 最后,二者都是犯罪构成中的具体要件,而且都属于犯罪客观方面。 (2)犯罪方法与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 首先,它们 明文规定。第二种是要挟。所谓要挟,是指对他人将要实施以非暴力为内容为后盾的精神强制。例如,以贬低、抵毁人格、名誉,毁坏财物,揭发隐私为内容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102.html -
了解详情
通过否定评价(即评价机能)和命令人们作出不实施犯罪行为的意思决定(即意思决定机能),来规范、制约人的行为。 刑法的秩序维持机能,是指刑法具有维持社会公共秩序 三种:一种立场,是肯定态度。理由是:人有死亡的权利,法律应当尊重人的死亡权;摆脱痛苦符合人道主义的精神;安乐死对于病人和社会都是有益无害的。第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070.html -
了解详情
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心理学理论认为,犯罪心理来源于人的心理本能,即所谓的本源性的心理原动力。一切犯罪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支配下进行的。 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这样,他们往往为了需要更多的爱和精神生活上的满足,而在外寻求精神支柱和寄托。而由于他们社会阅历较少,容易在不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91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