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参与的情况下作出裁判,在程序上对当事人而言是极不公正的。(3)死刑复核程序是否应当公开没有明文规定。大多数死刑案件的判决(裁定),都在执行死刑前向 其主要包括:一是当庭认证,即法庭应当当庭对证据的来源和形式是否合法,证据的真伪及其与案件联系,证据证明力的强弱等作出认定,并当庭宣布。当庭认证既可以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155.html -
了解详情
,对严重的犯罪行为不能适用保释,如日本《刑事诉讼法》第89条明确规定,当被告人所犯系相当于死刑、无期惩役或武器监禁以及最低刑期为1年以上的惩役或 不允许对轻微犯罪实施逮捕或羁押。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12条针对羁押的适用对象明确规定:“若与案件的重大程度和可能的刑罚、矫正及保安处分不相称的,不允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614.html -
了解详情
“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甲而言,如果法院不从轻处罚,最重仍然可能判死刑;如果从轻处罚,最轻判10年有期徒刑;如果减轻处罚,按照减轻处刑只能在法定最低 中,行为人出于报复而采取放火、爆炸、投毒等方法杀害一家几口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司法机关对这类案件的处理则并不统一,有的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41.html -
了解详情
就不存在了吗?三是实行证明责任“倒置”,或“谁主张谁证明”,这是有悖于行使证明责任原理的,刑事案件的证明责任承担问题,按照证明责任理论,有别于民事诉讼, 的证据也当成非法证据加以排除。例如,《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九条规定:“物证、书证的收集程序、方式存在下列瑕疵,通过有关办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66583.html -
了解详情
,自诉案件是自诉人)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定罪的证明标准是证据确实、充分。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 情形之一的,辩护律师均可以以证据不足为由作无罪辩护。在操作上,证明标准规则在死刑案件无罪辩护中的运用,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针对单个证据,尤其是关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3022.html -
了解详情
占有为目的,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或者以其他方法,诈骗银行 为五千元以上则自动废止)。数额巨大、特别巨大的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根据司法文件中关于法院审理金融案件的会议纪要中规定,可以参照一般诈骗犯罪的标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7132.html -
了解详情
的经验积累总会导致法院内部就要求认定事实而必须达到的证明程度产生并形成某种普遍基准或标准。这种基准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一定加以表达言明,或者就其性质 刚故意杀人案中,云南省昭通中级法院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先后两次作出死刑判决。云南省高院二审作出了留有余地的死缓判决。云南省人民检察院经复查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9738.html -
了解详情
等因素,刑事诉讼不可能是一个无限探求真实的运动,因此将追求绝对客观真实作为受贿案件的证明要求,是违背刑事诉讼规律的。 2.证据确实、充分过于客观。这种 的界定上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认为翻供是指在刑事诉讼(包括案件的侦查、起诉、一审、二审、死刑复核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于各种考虑,完全或者部分推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252.html -
了解详情
定案的依据还必须在质和量上能够印证。可以说,这不仅拔高了我国刑事案件的证明要求,而且还使得司法机关由于缺乏证据来源而举步维艰。正如学者所言,在我国, ,[9]换言之,即使是同样被称为排除合理怀疑,但在不同的制度环境或证明机制下,司法实践中所对应的证明程度也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因此,排除合理怀疑等证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925.html -
了解详情
方式审理。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在统治者眼中,这些案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无须设置不同的程序制度来处理。 其三,教化息讼是地方官审理民事案件的一个重要目的。在现代 之调度,皆系法部专政之事。并据此列出一个12条的清单,把死刑案件的最终复核权、各级审判机构的监督权、司法官吏的任免权等都归入了法部的权限之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94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