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为了扩大权利保护的范围,有宪法(如俄罗斯宪法)不使用公民基本权利一词,而采用人和公民的权利 一词。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纳米比亚独立宪法》(1990)使用基本人权与自由的称谓;《希腊共和国宪法》(1975)使用个人权利和社会权利的称谓;《巴拿马共和国宪法》(194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72176.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本位认知偏差分析从民法本位的演变实质上看,民法社会本位和民法权利本位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权利本位向社会本位的发展仅仅是权利自身发展的高级阶段, 与政治国家之关系旨在探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关注点是民法系统整体的独立性与重要性;而民法本位关注的是民法系统内部结构的组合形式,旨在表彰作为部门法之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58091.html -
了解详情
权利义务往往融为一体,意思自治扩张过程中的自由化忽视了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忽视法律的干预和强制,维持公平公正是社会和谐永续发展的合理模式,因此,扩张必然产生 了交易安全和第三人利益保护。 3.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婚姻具有私人性和社会性有机统一的双重属性。婚姻不仅是当事人之间的需求,而且载负着生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8463.html -
了解详情
,而且也不符合文明社会发展的趋势,还伴随司法成本高昂等弊端。因而,恢复性司法主张,在犯罪行为发生后,不能简单地将犯罪人一判了之,一关了事。而应该 偶然犯、非暴力犯),而且,对被害人而言,同样无现实意义。因为被害人与社区未能从犯罪人的责任中获得权利,因此,他们也就不能真正原谅犯罪人,并接受他回归到社区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4049.html -
了解详情
,亲亲相隐再现于当代法律中的基本思路是: 一是要变容隐义务为容隐权利。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必须确立法律发展的权利本位观,实现法律发展的工具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392页。 [37] 雍自元、黄鲁滨:《论公民意识的内涵与特质》,《法学杂志》2010年第5期。 [38] 范忠信:《中西法文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64623.html -
了解详情
要合乎规范,因此,必须将它们和罪责区分开来,原因是:告知公民们受禁止的事情和给予他们举止上的指导原则必须在任何犯罪之前。(39) 问题是,在阶层化犯罪体系 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37)参见马克昌:《论刑事责任与刑罚》,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第2期。 (38)冯亚东、邓君韬:《德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1237.html -
了解详情
区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刑法分则体系中的位置不同,故意伤害罪位于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而寻衅滋事罪位于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 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95页。 [6]广义的刑事政策,将刑事政策的作用界域扩展至一切与犯罪有关的领域,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与社会以预防和镇压犯罪为目的所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7885.html -
了解详情
区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刑法分则体系中的位置不同,故意伤害罪位于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而寻衅滋事罪位于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 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95页。 [6]广义的刑事政策,将刑事政策的作用界域扩展至一切与犯罪有关的领域,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与社会以预防和镇压犯罪为目的所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7864.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带入了选择困境。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两种主义的论战进行一番整理与分析,以助法官走出困境,更好的追求正义。 (一)法意主义者对民意主义者的批评 腐败的利剑,也应是保障公民权利免受强权侵犯的盾牌。如果说以权力制约权力是现代法治国家推崇的一种宪政信条,那么,以舆论监督权力则堪称现代公民社会弘扬的一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1506.html -
了解详情
【出处】《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期 【摘要】暴力抗法是国家与社会的短兵相接。以司法能力为线索,从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结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视角对暴力抗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暴力抗法的产生主要源于国家能力的不足,体现在司法领域即司法能力的不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872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