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司法部门及实务工作者的制度探索 (一)宏观视角:相关背景与实践 我国刑事和解的制度化是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发起的。参与的司法部门涉及法院、检察院和 ,但除了在自诉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案件中调解与和解现象较为显著外,其他公诉案件,比如大多检察官不会热衷于促成当事人之间就民事赔偿问题达成和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990.html -
了解详情
局限于“物质损失”。 随后又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法释〔2002〕17号)。[②]不但否定 笔者举一个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案例,即交通肇事后构成交通肇事罪的精神损害赔偿。根据《刑法》及《司法解释》对交通肇事罪的定义[⑦](这里取其中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822.html -
了解详情
年5月有关部门又联合颁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实体法上,2011年5月 样本中,加害人均有一定的房产。这些房产一经变卖或者置换,将明显改善其经济赔偿能力,从而为和解谈判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3.影响被害人亲属的变量 被害人亲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4711.html -
了解详情
案外人的合法财产错误返还给所谓的被害人。在错误返还问题发生后,作为财产的合法所有人,能否通过刑事赔偿进行救济不无疑问。因为国家赔偿法第18条只是明确规定 有利于疏泄当事人的不满情绪。但从我国审前返还程序来看,由于我国在刑事案件处理上重视刑事惩罚、轻视物权保护,这些返还程序行政化色彩过浓,缺乏正当程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570.html -
了解详情
加拿大、美国、奥地利、荷兰、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家通过立法确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日本于1981年1月正式实施被害人救助制度。1985年联合国大会 。鉴于种种因素,在刑事案件中,能得到完全赔偿的被害人,寥寥无几。虽然,我国法学界在不断讨论探索关于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建立问题,但到目前为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298.html -
了解详情
六条第一款“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经济损失”的规定,这里的“物质损失”和“经济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7月11日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法释[2002]17号,以下简称《批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9719.html -
了解详情
有违该程序初衷,必须对和解过程规定一个时限。有学者认为,鉴于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均为轻微刑事案件,双方当事人有和解诚意的话,相对较易和解成功,为与刑事案件 能履行 第一,作为一般契约体现的民事拘束力。该观点认为,在考虑刑事和解协议的民事赔偿问题上,可将协议视为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私人民事契约,除非能证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619.html -
了解详情
,但最高人民法院在2002年7月11日《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中明确规定:对于 公民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向法治化的转变,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刑事立法也应当加强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也就是说,当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侵犯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615.html -
了解详情
利益的保护。一方面,恢复性司法以被害人为导向、保护被害人利益并不是要颠覆传统刑事司法强调对犯罪人严密保护的思想,而是为了保护犯罪人的利益,如果犯罪人未得到良 被害人可以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就其因犯罪行为所受到的损害结果请求民事赔偿;法院通过同一审判组织,在对公诉案件审理完毕之后,用来处理民事赔偿问题,并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7954.html -
了解详情
指在刑事案件中,当事人之间对刑事责任问题达成的协议,一般而言,受害人一方不追究加害人一方的刑事责任,而加害人一方则可能为此对受害人一方进行物质性赔偿 [15],可能因贫富悬殊导致刑罚适用不平等,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16]。刑事和解后不予追诉违背了国家追诉主义,忽视了犯罪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潜在损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755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