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矛盾冲突和制度缺陷日益显现,应建立有限三审制取代两审终审制,取消法院提起再审的作法,缩小和限制当事人申请再审和检察院抗诉范围,检察抗诉应限制在法官徇私枉法 第274页。 包括31个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 “新的证据”的界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详细阐述。 同17,第275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7.html -
了解详情
文件及相关研究成果看,尽管对电子证据的理解不尽相同,但电子证据一词已被广泛接受则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文中采用了电子 ,2002-10-16 [6]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DB/OL],第22条.新法规速递(网络版),2002 [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34.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不得不强化立案审查,将对起诉的审查范围扩张至接近审判阶段。直到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时,才对庭前以 ,只要甲能够说明债权依据,就可以认为其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因为,这时的“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是一种大致可信趋势,而不宜理解为是一个确凿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00.html -
了解详情
更是不容乐观。笔者认为,在我们不断加强审限意识,严格审限责任制及其健全审限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当着重从源头上加强预防和管理措施,实现从“不得超审限”向“预防超 完成。因此,笔者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也应当列入不计入审限的期间。因为,人民法院只有通过一定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94.html -
了解详情
另一方当事人来说则无异于鼓励其出尔反尔、践踏诚信。如上所述,在为私录视听资料的合法性划定界限时不能不考虑以上因素。而排除非法视听资料正是我们分析视听资料 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也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88.html -
了解详情
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2年第3期,第96-98页。[22]台湾大学的邱联恭教授近年来出版了《司法现代化与程序法》、《程序制度机能》、 年版,第296-297页。[29]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将收集和提供证据的责任置于当事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又进一步缩小了法院依职权调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79.html -
了解详情
的对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2001年11月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基本确立了这一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二、 问题,标准仍然不够清晰。为了尽可能精确地说明证明标准,西方学者用百分比来形容证据优势,将其解释为51%:49%或者75%:25%,将合理怀疑解释成5%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783.html -
了解详情
核心部位。特别是从今年四月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则》),标志着我国证据制度正日趋完善和成熟,也将我国 研究与应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1页。[3]江伟主编:《证据材料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244-245页。[4]王建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833.html -
了解详情
传统的审判方式中,法官为做到开庭时心中有数,不惜一切在庭前大量调查、搜集证据,并以此为由与当事人广泛接触,极易失去中立性和公正性。为克服此弊端, 当事人应承担其他当事人因此而增加的诉讼费用;当事人在终审辩论终结结束后,不得再提出新证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举证时限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73.html -
了解详情
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对证人制度做出具体 ,要求每个证人宣布他将真实作证。而大陆法系中,法国刑事诉讼法第103条规定:“证人应当宣誓据实陈述,只讲真实。”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实行具结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7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