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审查主要从鉴定的委托受理程序是否合法、鉴定机构是否合法等7个方面进行,最后对技术性证据提出可以采信、不予采信、重新鉴定或补充鉴定的意见,以供 其结论部分,同时更应当告知鉴定过程、鉴定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既要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不利于他们的鉴定结论,也应当告知有利于他们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009.html -
了解详情
定罪处罚?对于这个问题,德国在19世纪从法国引入检察官制度时就曾发生过大论战,最后是当时身兼普鲁士部长要职的法学大师萨维尼所主张的法律守护人派取得胜利, 这不仅包括有罪的人受到及时有效的定罪处罚,也包括无辜的人不受处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而要做到这一点,检察机关就必须客观地行使追诉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605.html -
了解详情
、令状、防止双重风险等原则。 三、羁押的目的类别 羁押是把依法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关押在指定场所以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亦即所谓未判决前的 犯罪证据。对于侦查当局之此要求,刑事被告中不少人信以为真,于是毫不犹豫承认犯罪或交出凶器等证物,最后却仍不免遭受羁押或被继续羁押。蔡墩铭:《起诉前羁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005.html -
了解详情
,至于量刑轻重的问题,主要是会牵涉到这样一种情况:即两个以上行为人通谋最后推选出一个行为人逃走,其余人没有脱逃,而推选出的行为人逃脱成功,这种情况按照我国 罪名之废止首先应当源于脱逃罪之身份犯特征,即该罪的主体是依法被关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真正身份犯),他们可能是已决犯,包括自由刑的承受、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430.html -
了解详情
而言,应属于补强证据,可有效增强书面口供的证据效力,提高其为法庭采纳的概率。 最后是建立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这也是口供补强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 》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第(四)项规定:证据有下列七种:(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3][美]杰弗里.C.哈泽德、米歇尔.塔鲁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155.html -
了解详情
项司法解释的内容也不完全一致,各自只能在本系统内实施,缺乏统一性。最后,我国缺乏德国的判例制度,他们通过联邦宪法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完善了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规定,非法言词证据排除的适用对象不仅应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应当包括被害人、证人,以及所有其他提供言词证据的陈述人,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890.html -
了解详情
内部规定要求,在决定是否批准逮捕时,检察官亦必须讯问犯罪嫌疑人。 [8]日本学者认为,在进入证据调查前,允许审判长对被告人进行详细讯问的制度,虽然不能说它是拷问, 简式审判程序案件外,审判长就被告被诉事实为讯问者,应于调查证据程序之最后行之。(第288条第3款)对此,立法理由特别说明如下:有关诉讼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960.html -
了解详情
期限的具体计算,请参阅陈瑞华:《未决羁押制度的理论反思》,《法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66-70页。)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拒绝取保候审,就 它们适用的理由和条件应当有所区别。二是我国的立法过多地强调取保候审的适用与被告人最后被处罚的刑罚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取保候审本身在刑事诉讼中的功能。 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757.html -
了解详情
代价[8]无不鲜明地说明“先定后审”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极大破坏,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恣意践踏。 三、简易审改革顾此失彼 近年来,由于我国正处于 的标准判断法律是否合理、是否过时,并据此决定该法律是否值得遵守。”[17] 最后,在法治建设初期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严格执行法律也许比任何人为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17.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时间和期限,并履行更为严格的审批程序;(7)完善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的规范,使认罪者真正获得“坦白从宽”;(8)应当转变侦查观念和侦查 非法,原则上对以非法口供为线索获取的证据予以排除,同时设立若干例外情形。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沉默权,不要将沉默权看成是阻碍侦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