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对本案客观存在的至少是坦白的法定从宽情节视而不见,对于作为法定从宽情节的自首的否认明显地不符合证据规则。这不得不令人怀疑,最高法院对法律的理解与执行 的当下司法语境下,法院的裁判是否符合民意,始终被作为社会效果之一而构成法院不得不考量的因素。民意对于法院之于重大案件的处理的决策的影响之大,甚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22024.html -
了解详情
能拔高认定。 3.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严格依法办案,确保良好法律效果的同时,还应当充分考虑案件的处理是否有利于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社会稳定,是否 酌定从轻情节应当依法从重判处。如果犯罪情节一般,被告人真诚悔罪,或有立功、自首等法定从轻情节的,一般应考虑从宽处罚。 实践中,故意杀人、伤害案件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16498.html -
了解详情
这是他原先在主观上逃避法律追究转变到主动接受处理的一个转换,也只能认定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这是另一个法定的从轻量刑情节。因此,我们 这类案件只按包庇罪定罪处罚,实际上是不区分犯罪主体,混淆了包庇罪与伪证罪的界限。我们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应该区分这类犯罪的主体,看犯罪主体是否具有证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5718.html -
了解详情
但行为人只是对不法侵害有误认,而对超过防卫限度这一点没有误认的场合,可以按故意犯处理。 如日本学者前田雅英教授认为:尽管存在紧急不法的侵害,但在 了。假想防卫过当的整体性质,取决于后面的过当行为发生时行为人的认识(即是否认识到行为超过了防卫的必要限度),正如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故意杀人罪当中,决定该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6260.html -
了解详情
和功能,即死刑的报应和预防作用制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具体案件是否适用死刑可能达到处理效果的考量。换言之,法律价值和理想追求下的死刑案件的量刑,必须 ,减轻处罚可在无期徒刑点上量刑,而不宜一下子在有期徒刑量刑。 ⑺像累犯、自首、立功、从犯、共同犯罪等法定量刑情节的适用争议较小。 ⑻实务中,对被害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9326.html -
了解详情
视为有行为能力人,则自无须更由他人为之监督。和诱已婚男女的按本条第二款处理,由于本罪侵犯的是家庭或其他监护权,所以,无家庭、监护权的男女( 对妨害婚姻家庭罪的减轻处罚。因为对于行为人减轻处罚,不但有利于行为人中止犯罪和犯罪后自首,同时也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人身权益和维护婚姻家庭关系。另外,应明确界分妨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7774.html -
了解详情
手段,相对而言,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较小。[15]笔者基本赞同第一种观点,犯罪手段是否残忍以及残忍的程度,主要反映的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而与行为人的 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手段特别残忍,犯罪情节和后果特别严重,但鉴于其具有自首情节,遂判处其死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审判决后,检察机关提出了抗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960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手段,相对而言,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较小。⒂笔者基本赞同第一种观点,犯罪手段是否残忍以及残忍的程度,主要反映的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而与行为人的人身 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手段特别残忍,犯罪情节和后果特别严重,但鉴于其具有自首情节,遂判处其死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审判决后,检察机关提出了抗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7759.html -
了解详情
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认识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1)已满十 的轻重、认罪程度以及悔罪表现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依法认定自首、坦白的除外。 14、对于立功情节,综合考虑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6983.html -
了解详情
的表现,在缺乏违法和责任加重的情况下加重肇事者的处罚,并不合理。 4.考虑到自首的规定,将逃逸理解为作为犯罪还会导致处刑不合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处 物加以控制,可能损害公众健康,但行为人却逃离现场的,是否以交通肇事逃逸处理(致人死亡时以逃逸致死处理)? 笔者认为,即使在语词的解释上能够将伤者生命利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99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