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一条款是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本质反映,是以“私法自治”原则为依归;但是,《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2款又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 又实际承认这种标准具有客观上的局限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4章和第15章分别规定了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虽然可将二者理解为追求“客观真实”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83.html -
了解详情
的逻辑前提,纠纷可诉性的广度反映了裁判请求权的实现程度。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理论和实务界关于纠纷可诉性的标准或依据及范围的理解限制了裁判请求权实现的空间范围 说应有权利也应当予以保护,这也是民法的基本原则的要求,我国《民法通则》第5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68.html -
了解详情
此类法案的通过。15由于法院担任着分权原则的最终法律公断人的角色,对立法是否合宪以及对政府官员的行为是否越权与合法的判断均由法院作出,而有关这些问题的诉讼又都属于普通法诉讼,由普通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对案件进行审判。因此,美国的民事诉讼法除了适用于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民事案件如财产、合同、侵权等案件外,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049.html -
了解详情
采信情况,合乎法律和逻辑地推演出对事实的认识过程,才能更好地反映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现在的民事判决书中先有结果(事实)、后有依据( 的多变性特征,使法律失去应有的稳定性与严肃性;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民事判决书格式规定过于原则,又会失去可操作性。鉴于此,民事诉讼法立法改革时,应该从民事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91.html -
了解详情
好恶心理等个人因素不同,对同一法律条款都或存在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凯尔瑞斯认为“先例原则在具体案件中既没有导向作用,司法判决最终仍然是 法官发言。 第四,对“少数服从多数”的评议活动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前面已经详尽阐述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之不够具体、明确之处,所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582.html -
了解详情
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随意处分自己的权利,进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而在法律制度上给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及保障交易安全留下隐患。为此,法律突破 的法律规定及实践中主观任意的法律理解,导致债权人代位权行使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意见》第300条规定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90.html -
了解详情
对于人民检察院如何行使这种职权,在程序上作了原则的规定。在这部法律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法律的形式,第一次明确了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民事 历史原因,但是,对于关乎国家基本体制的人民检察院职能作出这样的规定,仍然是历史的遗憾。人们在回顾《民事诉讼法(试行)》的制定过程时,不无遗憾地指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87.html -
了解详情
的严重损害,有违诉讼民主。(二)处分权原则的客观要求处分权原则是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民事诉讼法律体系构筑的重要基础,其含义是指当事人有权自由决定 ?再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2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提出。按照某些学者的理解,岂不与实事求是与有错必纠原则相矛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83.html -
了解详情
内审结,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严重影响了法律实施的效果和人民法院的威信。一些当事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利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庭审前不提供证据,在庭审中搞 的民事证据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民事诉讼法》关于证人作证的规定十分简单,缺乏对证人作证的基本要求和保障机制,实践中证人拒不出庭作证、证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15.html -
了解详情
原则的内涵,强化法官独立和审级独立独立审判是我国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独立审判,主要是强调法院独立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 但是,不少人有的时候将这一科学理论简单化了,不强调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而简单地理解为“实际情况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多年以来,我们把实事求是直接运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1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