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具有这种递进的层次关系,两者的核心理念和精神也就应当是相通的,即它们具有共同的基础和社会功能。在这个意义上,我国的法律与道德具有一致性, 与诚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构成整体社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与道德的融通和衔接,加上其他各种类型的社会规范(如乡规民约、党纪政纪、部门规章等)构成完整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724.html -
了解详情
下,极有可能在侵权法中也规定不救助责任。 (3)从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关系上讲,反对规定救助义务的学者会认为是否承担救助义务是个人的私事 作为义务》,at //www.civillaw.com.;温世扬、廖焕国:《侵权法中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载王利明主编:《民法典?侵权责任法研究》,人民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8110.html -
了解详情
而法官的目标便是追求法理尽可能接近常理,最终实现法理与常理的和谐。因此,分析法理与常理的关系,要求法院必须坚持司法近民原则,即司法必须接近民众,贴近生活, 学派,并为古典哲理法学派所推崇。它从法律与道德的一元论、道德过错的主张、意志自由的假定出发,论述法律责任的本质。它认为,自然法是正当行为的道德命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8082.html -
了解详情
就没有私下的言论了。{5}177配偶是最为私隐和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提供了对私隐的担保,除非能够证明有特定的情形解除了这种担保,但是在本案中并没有这样的 法效力的解释就变得苍白无力,实证主义坚持的法律与道德的分离也就站不住脚了。拉德布鲁赫在亲身经历了德国合法性的中断后,深刻地领悟到了这一点,实证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459.html -
了解详情
,经常得出不同的结果。对此,人们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决途径。一是,在不同的解释技术之间建立一种位阶上的关系。已有学者对这种做法进行过较有说服力的批判 (实质权衡作为判决理由并不会损害司法判决的客观性;客观性、确定性与合法性之间的联系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密切)。在论证法律与道德的分离时,哈特曾提醒我们,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458.html -
了解详情
的冲突与竞争。{9}正是因为法大于情,依靠法律这一正当性基础的支撑和庇护,有悖情理、违背道德的丑恶行为反而可以堂堂正正诉诸权力保护。正是因为情大于法,由于 和人治的二元框架,放弃黑格尔和韦伯式的提问方式,重新理解法律与情理之间的深层关系,理解人情政治的固有特点和基本逻辑。 五、结语:认真对待情理 记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715.html -
了解详情
道德规范加以规制是社会正义的必然要求,等量的报应是刑罚的唯一标准。道德报应主义混淆了法律责任与道义责任,模糊了法律与道德的界限,因而具有其历史 发展。 刑事程序多元化是指从刑事司法总体目的出发,从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入手,以刑事实质正义目的与刑事程序正义目的多元动态发展为指针,在充分体现刑事诉讼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1600.html -
了解详情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监狱行刑伦理的和谐精神体现在监狱与社会的关系上,是监狱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一是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监狱行 ,1997、1998、1999、2000年编印。 【参考文献】 {1}彭君.道德性:法律与道德的契合{J}.河北法学,2009,(9):69. {2}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7102.html -
了解详情
,在法律和道德的相互关系上,分析法学却持迥然相异的立场。在它看来,法律是社会的主权者为支配社会成员而发布的一种命令,[46]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分离的 享有的权利将遭受法官之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的威胁,[54]而且,事实上已然因为法律与道德的泯混而遭受根本性冲击的法实证主义却反而成了塑造法官裁决客观性的外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589.html -
了解详情
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诚实信用原则被奉为现代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学者谓之帝王条款[10](P303)。民法在新时期借伦理原则走向成熟,法律与道德的同一性认定而 芥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编.新宪政论一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C].周叶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7](日)川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13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