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为必要。既然如此,前述德国学界所主张之将帮助犯自结果犯转化为危险犯,只关注帮助行为之可罚性,从而否认帮助犯与法益侵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观点 一顶鸭舌帽和一双鞋套,被告人在他人的赌场开张之际,为了增添喜气而撒盐等案件,日本的判例认为,并不能由此马上认定行为人的行为会使得犯罪行为更为容易,因而否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5006.html -
了解详情
谨慎地使用精神病鉴定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理性选择,但是,过分谨慎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对精神病鉴定的过度控制,会导致不启动鉴定权的滥用,鉴定启动程序 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规定,对可能属于精神病人应当及时进行鉴定或者调查核实。[2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3552.html -
了解详情
从以下三个方面质疑: 首先,对于定性存在争议、难以确定应该如何理解。在刑事案件中,对于犯罪的性质存在争议应该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事情,也正是因为如此,才 包含的基本含义之一,这种看似有道理的说法其实是将危险的有无与从危险转化为实害的可能性混为一谈了。危险被具体化和确定化只是表明危险从可能变为了现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537.html -
了解详情
绝大多数刑案中都可以转化为技术性的构成要件判断,所以构成要件判断比公平正义判断更容易吸引刑法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眼球。但是,如果忘记了在疑难案件中进行这种实质评判 抢劫的应在10年以上量刑,司法实践中把3次视为多次,未成年人抢劫案一般抢劫情节较轻微,但达到3次以上的情况比较普遍,据此量刑明显过重。参见李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412.html -
了解详情
绝大多数刑案中都可以转化为技术性的构成要件判断,所以构成要件判断比公平正义判断更容易吸引刑法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眼球。但是,如果忘记了在疑难案件中进行这种实质评判 抢劫的应在10年以上量刑,司法实践中把3次视为多次,未成年人抢劫案一般抢劫情节较轻微,但达到3次以上的情况比较普遍,据此量刑明显过重。参见李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309.html -
了解详情
防卫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 的特定暴力犯罪形式的犯罪手段,所以对于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转化为抢劫罪(刑法第269条)的情形,对强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851.html -
了解详情
,一个事,不知道是谁干的,然后去找嫌疑人,公安机关负责的杀人、盗窃、抢劫、强奸等刑事案件的侦查往往是这种路径;另一种是从人到事,就是先有人举报某人 存在的证据。客观存在的证据是大量的,有一部分潜在证据没能转化为现实证据是难以避免的。例如,在佘祥林案件中,侦查人员没有能够发现和提取罪犯杀人用的石块或其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105.html -
了解详情
取保候审的人疏于帮教甚至放弃帮教。一些学校在处理涉嫌犯罪学生时往往开除了之(或者转化为自动退学);有的是为了避免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对其不管不问;有时则是 他。陈某继续每天泡在网吧,或结交社会朋友,后因涉嫌抢劫被变更为逮捕。 [7]例如,王某涉嫌盗窃,在被取保候审后,其母亲楼某认为从王某平日桀骜不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316.html -
了解详情
的人的责任范围上几乎被虚置。因此,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的责任范围上转向了罪名 违反罪刑法定原则。[18]与之类似的是,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222.html -
了解详情
的人的责任范围上几乎被虚置。因此,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的责任范围上转向了罪名 ,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⒅与之类似的是,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73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