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心理态度是不可能存在的。例如杀人罪的构成要件结果是死亡,因此存在对这一结果的希望,即希望他人死亡的结果发生。但对于持有毒品罪来说,不存在独立于行为的 的动作可以佐证。对于本案,控方指控张某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辩方则认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如何认定张某主观心理状态,这里的关键是张某认为民警会躲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66.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说或限制故意说,那么正犯由于欠缺不法认识而欠缺故意,所以教唆者或帮助者并非对他人的故意的违法行为进行教唆或帮助,从而无法成立教唆犯或帮助犯{18}。 其次,即使承认 ,违法的程度就低,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无论是故意杀死他人还是过失致人死亡,两种行为在造成他人生命被剥夺这一实害结果上是一样的,在对他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38.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说或限制故意说,那么正犯由于欠缺不法认识而欠缺故意,所以教唆者或帮助者并非对他人的故意的违法行为进行教唆或帮助,从而无法成立教唆犯或帮助犯{18}。 其次,即使承认 ,违法的程度就低,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无论是故意杀死他人还是过失致人死亡,两种行为在造成他人生命被剥夺这一实害结果上是一样的,在对他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694.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也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应当预见其爆炸行为可能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未预见 表现为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过失致人重伤或致人死亡罪虽然也造成他人重伤、死亡的结果,但不危害公共安全。如果过失爆炸的行为只引起特定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876.html -
了解详情
把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因而错误地实施防卫造成他人无辜损害的情形。关于假想防卫的范围,在中外刑法理论上说法不一,一般有狭义和广义 是何长明!王长明才知出错。法院认定王长友行为系假想防卫,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7 年。[20 ] 在本案中,被告人王某的行为是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075.html -
了解详情
犯的主要目的在于考虑维护重大社会利益的需要,所以,共同注意义务的来源较一般的过失犯罪要窄。一般而言,共同注意义务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法律上的明文规定;其二,职务 出现和发生。其实例如前述甲刺激乙,使乙超速驾驶致他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甲过失的对于乙的过失行为提供帮助,导致出现法定的危害结果。它包含了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192.html -
了解详情
严重后果的;第238条第2款规定的非法拘禁他人 致人重伤、致人死亡的;第239条规定的绑架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第240条第 (7)项规定的拐卖妇女、 上述作法,原因在于立法上偏离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97刑法把该罪的罪状明确规定为过失致人死亡,正是对79刑法中不科学规定的纠正,这就为司法实践中贯彻主客观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61.html -
了解详情
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g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 过失杀人罪和严重过失杀人罪;再将非预谋杀人罪分为自愿的非预谋杀人罪与非自愿的非预谋杀人罪。以下详细论述。 故意杀人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死亡,而故意为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5428.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十分重要,因为有无伤害的故意是区别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以及过失致人死亡罪的重要标志。因此,如果仅具有殴打的意图,只是希望或者放任造成被害人 故意。在仅出于殴打意图而无伤害故意的情况下,造成他人伤害的,不宜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同理,在殴打行为造成他人死亡的情况下,不宜认定为故意伤害致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193.html -
了解详情
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的一大区别。本例中,两厂家生产的产品都只是甲妻死亡这一损害后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他们的产品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造成损害结果。 公司,1984.522。[注释][1]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基于共同的故意和过失致他人损害。参见王利明:《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49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