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之后所作出的判决。那么,一方不到场可以离婚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缺席判决?我国法律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院许可中途退庭,可以缺席判决。但如果是关于赡养、抚育、扶养义务和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可以拘传被告。依据《民事诉讼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36543.html -
了解详情
,将会切实侵害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然而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对裁定追加前要经过什么程序、被追加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能否提出异议,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以致在具体操作时无法 做法大大损害了债的相对性理论。基于债款的目的而把个人之债扩充为多人之债,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立法者就为了着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扩大收场范围,不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7302.html -
了解详情
;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b)非过错性 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2)什么是充分的证据呢?如果企业认为自身有合法的理由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1871.html -
了解详情
义务,视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要件。亦即,负有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别义务的人是保证人,其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别义务就是作为义务。所以,刑法理论首先要确定哪些 行为主体是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的人,但是,对于行为主体与被遗弃者之间是否必须具有家庭成员关系,亦即,哪些人能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959.html -
了解详情
义务,视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要件。亦即,负有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别义务的人是保证人,其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别义务就是作为义务。所以,刑法理论首先要确定哪些 行为主体是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的人,但是,对于行为主体与被遗弃者之间是否必须具有家庭成员关系,亦即,哪些人能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9934.html -
了解详情
,如征税机关在实施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时,不得查封、扣押纳税人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 第三,征纳权利义务从根本上说只是手段,其 抵抗权,可以有效制约征税机关在操作程序时的恣意和专横,表明征税相对人在征纳程序中并不是被动的和被任其摆布的客体,而是受到尊重的程序主体,是对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1499.html -
了解详情
权,配偶间的同居请求权等。但具有经济性质、涉及财产的也不少,如配偶间的扶养请求权、日本民法中的婚姻费用分担请求权(第760条),又如继承权等。当然这种具 中,社员对社团享有的各种权利的总体,称为社员权。 社员权的权利主体是社员,其相对人是社团。社员只是社团的一分子。所以社员权与前面的各种权利不同,不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448.html -
了解详情
不过是“家庭财产制”的一种(蹩脚的)法律表述,因为紧接着第14条规定“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第15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 在子孙未成年时掌管家产,在子孙成年后移交家产。哪一辈人都只是这个延续性的家的一部分,无所谓哪个人是家产的主体。(俞江:《家产制视野下的遗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7469.html -
了解详情
法规制的对象,它虽然来自人身关系Ⅰ但又不同于其母本。 人身关系是什么?首先,在基本的意义上,它表示不通过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通过物的人与人之间的 靠自己解决、尤其不求助于国家的社会,行为能力制度、监护和保佐制度、扶养制度等等,都是市民社会完成自己的组织功能的工具。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如下的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89.html -
了解详情
错误之根源便在于未能搞清诬告行为究竟侵犯了什么法益。诬陷人是凭空捏造他人的犯罪事实,几乎不可能形成足以使司法机关对被诬陷入采取强制措施之有效证据。而司法机关 行政管理粗放(执法人员有一定过错)、对刘某若判刑后必然带来的病妻幼儿扶养问题(即使短时间采取强制措施都显棘手)等方面考虑,可以认为刘某的行为情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8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