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契约论》中得到了现代的表达和阐释。共和主义视域中的主体是以伦理共同体为本位的宏观主体,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实现积极自由,使个人、团体和国家一体化 享有是诉诸自力救济和人际博弈,缺乏组织和制度性的保障。为此,人们有必要订立社会契约,把自己的自然权利转让给社会,成立政府,通过实在法把自然权利变成法定权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930.html -
了解详情
的政治内容,而是赋予它地方自治团体的法人格化形式。因此,地方自治西方移植说只有针对法律意义上的团体自治才能成立。我国的自治学说直到民国中后期才完成从 了基础。在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12721307),城市就首次呈现出法人团体的特征,{13}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西方城市逐渐转变成一个具有自律性与自治性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811.html -
了解详情
组成不同的团体。[20]在中国,1949年《共同纲领》的制宪机关就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全体会议,全国政协同时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二)中华人民共和的成立时间 》,法律出版社,1995年,第82-83页。 [1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1页。 [12] 同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962.html -
了解详情
环节上不能有任何变形,任何变形都是滥用职权和腐败。对于政府团体的意志,卢梭仅只说应该是极其次要的,并没有完全否定其合法性和必要性。其理由在第三卷第一章 亘古长存,一个坏政府就只会更短命了。 由上可见,既然《社会契约论》的抱负是探求合法而又确切的政权规则,它就必须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实际的考虑必然制约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412.html -
了解详情
进行;德国则将具有共同利益的众多法律主体提起诉讼的权利“信托”给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团体,由该社会团体提起符合其章程、设立目的的诉讼。判决是针对该团体及其 (注:《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23条第2款。)这与大陆法系的类似必要共同诉讼成立要件十分相似。类似必要共同诉讼虽然可以分开审理,但因为对当事人的单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67.html -
了解详情
各种社团,但均为私人自由组织,法律既不承认也不限制。各团体由其自拟章程,管理各该团体的内部事务。公元前64年,西塞罗当选执政官,为反对其政敌喀 成立作了限制性规定。这个法律直到帝国后期始终都是罗马社团制度的基本立法。自此法颁布后,社团的成立必经国家的承认或准许,始可享有独立人格和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90.html -
了解详情
学术界取得了合法性。1998年6月民政部将原先主管社会团体的“社团管理司”更名为“民间组织管理局”,意味着官方对民间组织的认可。目前民政部正在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对《 志愿者协会”,已经拥有100名个人会员和5个团体会员,还成立了“岳阳湿地之友”分会。 由于朱再保的努力工作和突出贡献,他已经获得第三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23.html -
了解详情
发展保持在一种内部封闭状态,而是与早期罗马法发展一样,使法律发展与政治道德和社会观念密切联系,尤其是与市民生活观念直接联系。近代欧洲法在制定特点上都不是 如股份有限公司、两合公司等,它们各自需符合特别的成立要求,这些要求是由立法者根据其认识确立的。作为法人的团体还因为其事业目的不同而区别其主体资格,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03.html -
了解详情
教会是上帝的工具,从而把整个社会整合到上帝的统治之下。于是从此之后,团体的活动开始泛流。按照英诺森的观点,教会允许个人成立组织,但其在等级制度中必须 个人可以任意转让股份,但他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形下,才能解散公司。与类合伙论所描述的公司形象不同,有机体说认为不能任意解散公司,这一点使有机体说对于美国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10.html -
了解详情
到后来一些如法人、合伙、国家等社会团体也逐渐取得了主体资格,具有了法律人格。然而,这种扩充是没有任何限度的,还将无限的扩充下去吗?如果认可权利主体 ,我们认为以环境伦理作为赋予动物法律人格理论基础的主张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首先,环境伦理学与法律中的“权利”具有不同的意蕴。权利有法定权利与道德权利之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70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