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来看,2005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50254起,2006年为378781起,交通事故呈整体下降趋势,但全国法院受理的交通肇事罪案件仍然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 情节特别严重的量刑幅度;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是第二档次情节比较严重的量刑幅度;交通肇事犯罪后没有逃跑、主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358.html -
了解详情
,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 一、 交通肇事罪罪名解读 根据 的,可以根据责任大小减少刑期30%以下确定基准刑。 4、逃逸行为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系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对于情节特别恶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5020.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评价为遗弃罪间接正犯的可能。[41] (四)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理 因过失导致交通事故后单纯逃逸的,或者将被害人从事故现场转移到他处抛弃即所谓移置逃逸的 刑法(包括行政刑法)。虽然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七十条也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6978.html -
了解详情
上的差异。 第一种观念认为:在交通肇事案件中,肇事者在事发后主动报告公安机关,是其法定义务的义务。国务院颁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发生 上,从轻或减轻的幅度应比前者小。 第三种观点认为:交通肇事犯罪案件中,肇事者在事发后没有逃逸,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主动向公案机关报案或自动投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888.html -
了解详情
或乘车人等指使者与肇事者之间缺乏共同的过失。 【关键词】事故责任;共同过失犯罪;交通肇事后逃逸;因逃逸致人死亡 【写作年份】2004年 【正文】 交通 的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主要是指为保证公路、水上交通运输安全而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海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57.html -
了解详情
交通肇事的后果有两种,一种构成犯罪,应追究刑事责任,是针对犯罪而言。交通肇事罪,本身是一种罪名,受《刑法》规定的自首情节的约束,只有构成犯罪后 不认定自首,势必造成行为人在肇事后不积极救助就逃逸,而后再来投案,这样不仅打消行为人投案的积极性,也加大了被害人的损失,《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法定义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887.html -
了解详情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虽然,《刑法》及有关解释对逃逸的涵义作出了规定,但在实践中仍有许多争议。笔者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 肇事罪,行为人为逃避法律责任追究而逃跑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其肇事的行为属于民法调整的范畴,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当事人逃逸或者故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719.html -
了解详情
孙某也被公安机关抓获呢? 律师:本案是典型的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刑法第133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本案中,张 责任主要是什么? 行政责任主要是暂扣、吊销驾驶证等,民事责任则主要依据各省的《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计算标准》理赔。如果张某负主要责任,张某构成交通肇事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330.html -
了解详情
上,从轻或减轻的幅度应较前者小。第三种观点认为:交通肇事犯罪案件中,肇事者在事发后没有逃逸,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自动 的严肃性。因此,对符合自首条件的交通肇事犯罪分子依法认定自首,是严格依法办事、公正执法、正确适用法律的必然要求。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是国务院颁发的行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17.html -
了解详情
不能否认,此处以逃逸形式完成的不作为犯罪是因为存在之前的交通肇事致人伤害的这一先行行为,但是同时根据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 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应当予以协助。”也就是说,抢救伤者和财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82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