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的行为共同说,共同犯罪是违法形态,共同犯罪是指数人共同实施了刑法上的违法行为,而不是实施特定犯罪;司法人员在处理共同犯罪时,应当首先从违法 危害行为人的主观意志和行为,也与整个犯罪的后果之间存在着客观上的因果关系,其应对其策划、指挥的全部犯罪行为后果承担刑事责任。[14]4.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09304.html -
了解详情
必须,因此,该行为所带来的危险在法律上视为是被允许的行为[1] ,该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V bar在其所著的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论中提出的。 原则之理论与实用,(台湾)刑事法杂志,第16卷第5期,第48页[4] 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5] 周治平,汽车事故与刑事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8270.html -
了解详情
定准抢劫的行为。第二种是在共同参与抢劫犯罪中实施组织行为,即实施《刑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行为。第三种是在共同抢劫犯罪中实施帮助行为,即实施了为 组织行为,或者帮助行为,抑或教唆行为,都属于整个抢劫犯罪的一部分,对抢劫所产生的危害结果都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2)区别对待原则。由于各行为人在共同抢劫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4137.html -
了解详情
完全相同,均具有该当性和违法性而足以评价为客观的违法行为(即客观不法或客观的犯罪),均须承担刑法上的法律后果。在此前提下才可能转入对后续问题的分析 具体种类,将思路由法益而转向与之关联的具体行为、具体的危害结果及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确定是否符合客观方面要件的具体规定性。诸如同属侵犯财产法益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3542.html -
了解详情
完全相同,均具有该当性和违法性而足以评价为客观的违法行为(即客观不法或客观的犯罪),均须承担刑法上的法律后果。在此前提下才可能转入对后续问题的分析 具体种类,将思路由法益而转向与之关联的具体行为、具体的危害结果及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确定是否符合客观方面要件的具体规定性。诸如同属侵犯财产法益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651.html -
了解详情
客观性。所以学者们一般认为,客观规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具有明显的事实性。对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一事实,往往需要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并以自然科学规律等客观规律为 将根据生活经验:甲应当知晓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乙的死亡,以及我国《刑法》第14条的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650.html -
了解详情
视为宪法原理,它在1966年10月25日的判决中指出:对刑法上的不法行为的刑罚以及其他不法行为的类似刑罚的制裁等一切刑罚均以存在责任为前提的原则 的是心理责任论。心理责任论认为,不应在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仅仅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客观联系时就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在行为人与危害结果之间进而存在主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726.html -
了解详情
视为宪法原理,它在1966年10月25日的判决中指出:对刑法上的不法行为的刑罚以及其他不法行为的类似刑罚的制裁等一切刑罚均以存在责任为前提的原则 的是心理责任论。心理责任论认为,不应在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仅仅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客观联系时就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只有在行为人与危害结果之间进而存在主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5457.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定主义的、在理论上先于罪刑法定主义的一个法理的要求。小野认为,即使全面否定罪刑法定主义,犯罪的成立除了需要违法、有责、因果关系之外,也还需要该当 和批判的态度。 然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小野清一郎受到日本军国主义宣传的影响,思想开始发生蜕变。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其正义观念转化成了道义观念。三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668.html -
了解详情
之物虽然也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它们就是犯罪行为作用或指向的目标,但由于犯罪人是企图将它们据为己有,那么自然人同样不能成为其内容。犯罪 说明的是,肯定危害结果的间接承受者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肯定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的承受者所承担的损失或损害之间具有刑法学上的因果关系。其间可能有,也可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53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