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规定了更重的法定刑。这种说法的确可以解释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情形。但是,由于刑法还规定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情节,故笔者同意将因逃逸致人 情形本身认定为具有故意杀人性质,则会出现严重的故意犯罪反而成为性质相对很轻的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这样的结果显然不合理。而且,根据刑法的基本原理,交通肇事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189.html -
了解详情
个条件:其一,基本行为和加重结果的因果关系。即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这一基本行为的加重结果;其二,对加重结果之发生具有预见 。从客观方面讲,如果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那么就要求行为人的行为是导致伤者死亡的排他性原因。也就是说行为人对于伤者人身的危险进程处于或者基本处于排他性支配状态,排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7879.html -
了解详情
肇事罪更准确地适用法律。 一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涵义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行为在客观上都是驾车离开现场的行为,所有驾车离开现场的行为不一定都是逃逸的行为,由于司法实践的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如何正确适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616.html -
了解详情
正确适用法律,审理好此类案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偷开机动车者肇事定性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于1997年11月4日制定了《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 结果的发生显然是持一种过失心态,因此,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过失。 四、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定性问题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是刑法修订后关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051.html -
了解详情
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必须移动时应当标明位置),并迅速报告公安机关或者执勤的交通警察,听候处理;过往车辆驾驶人员和行人应当予以协助。”也就是说,抢救伤者和财产是 也就是说,作为与不作为都是行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在交通肇事后新加入的一个行为,并且这个新的行为在前一行为的基础上直接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829.html -
了解详情
的犯罪构成,那么其第二款就是加重的犯罪构成,其所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可以作为一种加重处罚的情节。行为人肇事后,理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挽救, 2001年,第三辑,中国方正出版社6.于志刚,许成磊:《试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定性问题》,载于《刑法问题与争鸣》,2001年,第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62.html -
了解详情
次交通肇事的被害人,例如第一次交通肇事将他人撞死,又交通肇事逃逸因而过失致另一人死亡的,是否能够按照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处理?我们认为除上述解释的 肇事逃逸引起的抢救的不作为而发生,如果救助行为并不能阻止死亡结果的发生,或者死亡结果的发生并非交通肇事逃逸引起而是介入了一个独立的原因等,均不能认为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0834.html -
了解详情
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一种违法行为。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一种性质十分恶劣、清节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为此当事人要承担对 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解释》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犯罪:(1)死亡1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4509.html -
了解详情
报告交警部门。这样,指使逃逸就成立交通肇事罪的教唆犯,但须满足致人死亡这一客观处罚条件才处罚,同时不能要求指使者对之前的肇事负责。 (二)逃逸 主要在保护公共安全,次要在保护当事人的财产权。[54]而我国有学者认为,刑法将逃逸规定为法定刑升格的情节,是为了促使行为人救助被害人,应当以不救助被害人为核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997.html -
了解详情
报告交警部门。这样,指使逃逸就成立交通肇事罪的教唆犯,但须满足致人死亡这一客观处罚条件才处罚,同时不能要求指使者对之前的肇事负责。 (二)逃逸 主要在保护公共安全,次要在保护当事人的财产权。{54}而我国有学者认为,刑法将逃逸规定为法定刑升格的情节,是为了促使行为人救助被害人,应当以不救助被害人为核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0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