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伤,或者说无法检验摩托车肇事者所造成的伤势,则该摩托车肇事者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根据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理论,过失犯罪的后果与过失行为之间应该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 而不救助放任死亡结果发生,又构成故意杀人罪。前者的交通肇事与后者的故意杀人具有两个不同的主观过错,具有两个不同的行为,应以两罪处罚。不存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41.html -
了解详情
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出于不同动机指使肇事人逃逸时,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实际上也是持放任态度,即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 故意犯罪。而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根本不存在共同犯罪的可能。如果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可构成以故意为主观罪过的交通肇事罪,肇事人与单位主管人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26.html -
了解详情
看,行为人先行交通肇事时的罪过形式是过失,但行为人在肇事后逃逸,无论是为逃避法律追究,或是逃避救助义务,还是躲避被害人家属报复,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应属故意,除非行为人不知 款规定:将受其保护之人或其他有义务帮助之人置于无助状态而不顾,因而危及他人生命的,处与第1款相同之刑罚;第3款规定:行为导致他人死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80.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因此,从法理上讲,不应该有交通肇事的共犯。有人认为:司机肇事引发交通事故是过失的,对肇事行为不存在按照共犯处罚的问题,但是在肇事后逃逸 ;而对于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坐人来说,虽然与交通肇事行为无关,但由于其在肇事后指使肇事人逃逸,便与肇事人形成了共同的犯罪故意──“以不作为方式间接故意杀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277.html -
了解详情
重伤,或者说无法检验摩托车肇事者所造成的伤势,则该摩托车肇事者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根据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理论,过失犯罪的后果与过失行为之间应该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 而不救助放任死亡结果发生,又构成故意杀人罪。前者的交通肇事与后者的故意杀人具有两个不同的主观过错,具有两个不同的行为,应以两罪处罚。不存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08.html -
了解详情
有过错或者意外事件(过错一般包括故意与过失);四是发生了损害结果,即造成了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五是驾驶人的过错或者意外事件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一个 表象上的联系和时间上的连续,而并不存在内在的、本质的关系,盗窃行为不是交通肇事的必经阶段,交通肇事也不是盗窃行为的自然结果。所以本案不符合吸收犯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17.html -
了解详情
的职权范围,而司法机关无此职权。第三,将交通肇事后的指使逃逸行为规定为交通肇事罪违反了共同犯罪的规定。我国《刑法》第25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 失时死亡。其教唆、帮助行为与肇事者逃逸都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具有“共同罪过”的范围看,是“逃逸”的“共同故意”,而非“肇事”的共同过失;从“共同行为”的范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934.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目的和动机这几种因素。其中,行为人的罪过,即其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是一切犯罪构成都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 肇事罪的定罪情节。换句话说,交通肇事的“逃逸”行为仅对本罪不具有定罪层面上的意义。行为人对“逃逸”行为的共同故意,是重大交通事故发生以后,行为人为了自己或他人逃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4141.html -
了解详情
在单纯逃逸致死时,也可能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论者举出了这样的情况:行为人交通肇事的行为直接将对方撞至少有人来的山路草丛中。之后,行为人弃伤员于 而驾车逃逸,那么,当对方因此而死亡时,行为人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16]或者说,在先行过失行为造成的较轻结果正向更严重结果转化时,行为人负有防止更严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45.html -
了解详情
的危险,从事实结构来看,应属于危险物质本身造成的公共危险,与交通肇事产生的类型性危险并不相同。这从作为义务的来源可窥知一二。对于运输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但是,交通肇事罪本身是过失犯罪。而根据国外刑法规定,肇事后逃逸是抽象危险犯,属于故意犯罪。再如,由于逃逸并非单独一罪,而是交通肇事的加重情节,那么对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0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