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而违法评价之对象与资料则亦包括主观性,如此之见解可称之为柔和的客观违法性 。 3 我国的刑法理论界对违法的主客观性质的探讨 如前所述,法律环境的不同,导致 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行为的刑事违法性与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是统一的,违反刑法并不是违反刑法分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655.html -
了解详情
基准,而违法评价之对象与资料则亦包括主观性,如此之见解可称之为柔和的客观违法性 。 3 我国的刑法理论界对违法的主客观性质的探讨 如前所述,法律环境的不同,导致 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行为的刑事违法性与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是统一的,违反刑法并不是违反刑法分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122.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渊源于苏俄的、处于通说地位的耦合式犯罪构成,与兼采社会危害性标准和刑事违法性标准的混合的犯罪概念间,到底是何种关系?通说认为,违法性 德国法为重心[J].玄奘法律学报,2005,(3)。 {20}肖吕宝.论我国刑事违法观的本质[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1}张明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231.html -
了解详情
特征都是犯罪的本质。对于社会危害性本质,我们可称之为犯罪的社会本质,对于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我们可称之为犯罪的法律本质。犯罪的法律形式特征是 未适用,审判机关可以终止审理或宣告无罪;如果公安、检察机关适用不当,根据刑事诉讼法的170条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68.html -
了解详情
都有单纯的记述性特 征;在这些记述性特征中,法律评价并未表达出违法性(不法类型)的意义[12]。这种建构的目的在于避免价值判断过于提前,在于保障被告人的 的危害行为排除在犯罪研究之外,强调有责之违法,故某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也就构成犯罪,刑事违法和犯罪 具有相同的内涵。对违法观念以及对犯罪构成要件性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0276.html -
了解详情
形式特征, 第二个问题揭示的是犯罪的实质特征。犯罪概念的形式特征常常与刑事违法性联系在一起, 实质特征则因犯罪论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国家而表现 却违法事由认其为过当, 不能不以此为根据[ 9 ]187 - 189。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在刑事责任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上都是主旋律。这两个思想早期是作为免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18.html -
了解详情
形式特征, 第二个问题揭示的是犯罪的实质特征。犯罪概念的形式特征常常与刑事违法性联系在一起, 实质特征则因犯罪论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国家而表现 却违法事由认其为过当, 不能不以此为根据[ 9 ]187 - 189。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在刑事责任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上都是主旋律。这两个思想早期是作为免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673.html -
了解详情
的讨论添加了新的内容,帮助我们引发新的思考。 二、违法性认识的地位 在我国学界,对刑事违法性认识就存在两派对立的观点。一派为不必要说,不必要 执行(不合法)命令的人也应对犯罪负责[9]。 3、俄罗斯 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刑事立法没有把执行命令或指令作为排除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情况加以规定。与此同时,刑法学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48.html -
了解详情
定关系的诞生, 控方只需证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之存在, 即可推定阻却违法性事由及阻却责任性事由之不存在[11 ] 。这就表明控方证明并没有达到 ,在要件内容上, 苏联刑法理论认为, 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本身就表现出了该行为的刑事违法性, 因此在犯罪构成学说的范围内, 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160.html -
了解详情
定关系的诞生, 控方只需证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之存在, 即可推定阻却违法性事由及阻却责任性事由之不存在[11 ] 。这就表明控方证明并没有达到 ,在要件内容上, 苏联刑法理论认为, 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本身就表现出了该行为的刑事违法性, 因此在犯罪构成学说的范围内, 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可能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34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