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阶段和侦查阶段进行辩护,要求办案机关将这些非法言词证据予以排除,争取在从立案开始就展开辩护,全方位去维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2、改变传统的 和审判阶段翻供的时候,公诉人和法官经常问这样的话:“为什么在侦查阶段对自己的供述没有异议呢?”“为什么不认可上述的笔录却在上面签字呢”?所以,将非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7925.html -
了解详情
不到工资,或者被拖欠,问题确实异常严重。可能人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被克扣工资的农民工不运用法律手段告雇主,而宁愿采取个人报复、私了的方式呢?这显然 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工业革命前的圈地运动迫使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而城市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结果大量流民充斥城镇,城市社会动荡不安。为维持社会秩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81222.html -
了解详情
与思考,希望有关部门在下一步的立法或司法解释中引起关注。 第一问:应当确定为什么罪名? 正确确定罪名有利于贯彻罪刑法定原则,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 还未送达就启用刑事强制措施呢?严格来讲,行政决定尚未送达,对责任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不能成为犯罪嫌疑人。笔者认为,为更好发挥刑法的威慑功能,需要作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6305.html -
了解详情
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积极推行案件审理流程管理制度,设立独立于审判机构的管理部门对立案、送达、开庭、结案等审理阶段进行统一安排并采取跟踪措施。这一改革措施在 目的的手段形成双重制约。例如,有人会问,既然某些法官能力不足、操守可疑,为什么不采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即重建法官队伍、重设法官制度,从而重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0594.html -
了解详情
。那么,在制度化的动因中,当事人的诉求和选择是基本的元素。 (一)被害人为什么选择刑事和解 这些年的刑事和解实践表明,很多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都愿意选择和解, 人的话,刑事追诉有可能终结,或者可能处以较轻的惩罚等,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能接受。 而民众的接受力是否真的如此低下,心理是否真的如此脆弱?稍加分析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990.html -
了解详情
认为,基层法院对于自己难以控制社会效果的行政诉讼案件,往往采取选择性司法的方式不予立案。[39]在乡村司法中,法院为了自我保护、因政府机构压力、因某些个人因素 回村里给父亲,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父亲去世。[49] 当我们问法官处理时,为什么不按地方习惯将赡养义务和土地分割结合起来,法官回答说:赡养义务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314.html -
了解详情
对于尚未发生犯罪行为的嫌疑人,如果侦察机关认为某人有犯罪意图或者存在犯罪倾向,为什么不对他加强教育挽救,促其消除邪念、改过自新或者走上立功赎罪之路,反而要 应当依据每一个案件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必须有一些客观基础,合理性的怀疑不能仅仅建立在个人因素之上。[14]因此,仅仅根据对一个人可能存有犯罪意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3650.html -
了解详情
真意证据不足。如果《日本民法典》第167条果真表达了我们眼中的债权消灭的涵义,为什么第三编债权之第一章总则之第五节债权的消灭,仅列举了清偿、抵消 润译,新华书店1950年版。另一中文译本与此基本一致:超过法律规定的期限,不能提起诉讼。参见《苏俄民法典》(1922),郑华译,法律出版社1956年版。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648.html -
了解详情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监督的环节是审判活动,显然不包括执行活动。那么,立法为什么会疏忽对执行活动的监督规定呢?立法者的意图是认为只要对民事 关系演变成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后,法律监督与制约能力就会大大削弱。虽然不能否认审判机关在执行上的审判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是一种局部的、对内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6959.html -
了解详情
所有制的误解,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作为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意义上的类似作用,不能等同于利益所属群体的相同,承认集体所有制作为我国公有制基本形式并不表明代表的就是 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依此,国有企业市场经济主体性质应当说非常明确,为什么会出现将其纳入以公权力监管不力问题为主题的民事督促起诉中来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979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