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开示要求过分加重对方负担,但只适用于举证责任过重或可以其他方式提供信息的情况;第三,属于保密特权范围的信息,即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 民事诉讼程序》 [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P212页以下。 [13]参见汤维建:《论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足性审前程序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并立的改革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340.html -
了解详情
的证据规则, 经过长期发展,已构成证据法上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确定举证责任的范围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我国对于司法认知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都是一个比较薄弱的 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6页 [2] 王继军《论民事诉讼中的司法认知》,第三届全国民事诉讼法学研讨会论文 [3] 摩根著:《证据法之基本问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035.html -
了解详情
的工作效率。 为克服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规范民事诉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提高人民法院的审判效率,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 年颁布了《 的特定形式而无法认知),也还有可能是负有举证责任一方当事人自身客观的原因(如生病或是路途耽搁等)。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法律亦不可能穷尽列举各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572.html -
了解详情
是在执行生效裁判过程中发现了新的证据,而不是对在案证据的重新确认。如果出现了任何新的证据后就要更改已生效的裁判,对当事人在诉讼阶段的举证责任就没有任何约束, 程序的是当事人、法院及检察院。 孙邦清:《论民事上诉中的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转引自冯仁强《司法公正与民事上诉制度改革》,载《司法改革论评》第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7.html -
了解详情
,以及证据制度本身在整个民事诉讼制度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因而作为核心中之核心的举证责任制度的改革必然会进一步牵涉到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的相互关系,以及质证与 民事诉讼法学并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认同。例如,对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程序保障论和英美法系民事诉讼中的“正当程序”理论的介绍和引进,引发了人们对程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72.html -
了解详情
“公共财产”。任何人都不能任意对其占有、支配和损害,不能将其作为私人财产权的客体。依据这种限制,当环境遭到污染与破坏尤其是当这种污染与破坏并不直接损及 告负举证责任”。这表明,在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诉讼中实际上也是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这是环境侵权民事诉讼对传统民事诉讼的又一个发展。(五)在因果关系的证明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511.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适用上的统一。「注释」[1]参见陈荣宗:《举证责任分配与民事程序法》,153页台湾,三民书局,1984.[2]参见江伟、邵明:《中国民事诉讼 性的源泉。因此,法院应从“以判决为中心”转向“以诉讼的过程本身为中心”。我国有学者鉴于诉讼程序本身在民事诉讼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在经验和理念层次上都表现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235.html -
了解详情
。属于国家司法事务,办理此事务者,为法院。民事诉讼,是就某一人的私权,对于他人而保护之,因此在民事诉讼中,必有利害相反之两造,为诉讼之当事人。 。当事人为受利己之裁判,就其自己所主张之特定、重要且以举出证据为必要之事实而为证明之责任,就是举证责任。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则上主张利己事实的当事人一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091.html -
了解详情
是在执行生效裁判过程中发现了新的证据,而不是对在案证据的重新确认。如果出现了任何新的证据后就要更改已生效的裁判,对当事人在诉讼阶段的举证责任就没有任何约束, 的是当事人、法院及检察院。[2]孙邦清:《论民事上诉中的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转引自冯仁强《司法公正与民事上诉制度改革》,载《司法改革论评》第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830.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一种基准,用来衡量一个法律或者一个程序是否正当。 作为宪法规定的反映,民事诉讼中的程序保障直接体现为当事人主义的确立和实施。在以当事人主义为基础的诉讼 之间的平等性是民事诉讼得以进行的法律基础和社会基础。作为中立审判者的法院必须注意到这一特点,并在审理过程中,在双方当事人的主张、举证、证明、陈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79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