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事实并最终作出判决的基础就是案件所涉及到的诉讼证据,举证责任的分配已然成为诉讼当事人胜负的关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 执行当事人的适格、申请执行的时效存有异议的。 以 上几点都符合举证责任的一般规则,但对于执行过程中经常遇到且对申请人利益影响极大,甚至可以说是执行难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702.html -
了解详情
所述在答辩期间届满前不提交答辩状将丧失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以外,被告的其他诉讼权利并不因为不提出答辩状而受到任何影响。根据本条的规定,被告不提出答辩状并不 因为对举证责任分配的误解或者不知如何举证而败诉,其结果是本来应当胜诉的当事人只是由于不熟悉证据规则而未能获得正义。这样的结局显然是有悖我国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101.html -
了解详情
与当事人之间进行垂直的分配,而以主张、举证责任的概念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水平分配{7}(P.202)。依据这种水平分配标准,传统民事诉讼的原告要承担苛刻 本来的不平等,而且还可能强化这种不平等。自由主义的民事诉讼作为(被假定的)平等主体之间的竞争规则虚构了当事人机会平等和武器平等,而没有关注这些实际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311.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败诉。 二、法律行为的成立、生效与有效 法律要件分类说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指导法院分配证明责任的主流学说。法律要件分类说是把实体法的各个要素分为不同的要件 比重。而我国过去一直没有规定这类案件证明责任分配的规则,所以《证据规定》所确立的合同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对指导审判实务,统一法律的适用具有十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672.html -
了解详情
该条是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一般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条规定: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 著作权侵权判定方法,司法实践界提出了采用接触+相同-合法来源的审查判断原则。该规则的法律渊源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1998年颁布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531.html -
了解详情
其一,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继续依赖于当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主动依职权启动和推进民事诉讼程序;其二,法院或法官裁判所依赖的证据资料只能依赖于当事人,作为法院判断的 〔77〕 陈刚:同上注8所引书,页298。 〔78〕 李浩: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的法哲学思考,载《政法论坛》1996年第1期,页36。 〔79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363.html -
了解详情
负举证责任;主张消极事实的当事人,则无须负举证责任。此种学说源于古罗马法“否定无须证明”的规则。但是,这种学说自身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一,何谓积极和消极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 叶自强:《民事诉讼制度变革》,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 毕玉谦:《举证责任分配体系之构建》,载于《法学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60.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的过程。因此,审判方式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如何运用证据规则进行庭审的过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为庭审中证据的运用,制定了 引导当事人双方进行动态的举证责任分配及其举证、质证的过程,其时限限定在庭审过程中或者举证时限内进行。 3、应当严格证人出庭制度。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64.html -
了解详情
有名无实。因此,抽象盖然性充其量不过是立法者的动机之一,而不可能成为法定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46]到现在尽管有不少新学说诞生,且也有一定的生命力,但这些新的 主张有利于己的事实者,就其事实有举证的责任。正如台湾民事诉讼法学家陈荣宗教授指出的,但此两条规定,对于举证责任分配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并无帮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08.html -
了解详情
早已走到理论的前面,当理论界还在探讨举证责任的性质时,不少法院已经将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摆在了每一个当事人的面前。借民事审判改革的强劲东风,许多中高级法院都 为作出一副社会改革的姿态,曾大量模制西方国家的现代法律体系,其中《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就是在当时制定的。这一点与沙俄时代彼得大帝的法律制度改革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0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