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迟延,应当进行改革。 《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审经济纠纷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对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 作了有益补充,主要体现在举证时限与 设置证据交换制度 。立法必须规定庭前交换证据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在审前法定期限内,双方当事人必须交换各自所有的 与本案有关的证据和信息。当事人予以使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177.html -
了解详情
判决制度借鉴一方辩论主义的基本模式,当事人缺席时仍要采用抗辩式的庭审方式进行案件审理,要求法官在对庭审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后,做出正确的判决。这种一味追求 ,对该判决当事人不得提出异议[5]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民事诉讼中的缺席判决制度,针对缺席的不同情形适用不同的审理模式:对送达后当事人缺席的,应适用一方辩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769.html -
了解详情
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故基层法院受理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必定会呈大幅飙升之势。 一、当前人民法院审理交通事故案件的特点 1、人民法院受理交通 ,缩短法院调查取证的时间,也使送达更具准确性,减少公告送的比例,缩短审理期限,同时有利于及时找到故意藏匿的肇事者及其财产。在未实现信息共享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237.html -
了解详情
尤为激烈。在此笔者认为民事诉讼中的不告不理可以界定为在起诉受理阶段,只有在原告请求或被告人反诉的情况下,法院方可受理案件,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裁断要受原告 司法实务中应谨慎适用,因为一审判决书中明确告知了当事人权利:不服一审判决,在法定期限内享有上诉的权利,以及不上诉的法律后果即不上诉则表示服判。如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035.html -
了解详情
其在与长江公司签订合同时应当预见到的。其次,该证据亦非属于人民法院因审理案件需要而必须自行收集的证据。合同明确约定,长江公司对投资公司查出漏瞒报数额 证据往往是法院主动去获取,并不需要当事人提出申请。[13]在德国、法国、日本的民事诉讼制度中,当事人的陈述一般不作为证据方法,只有当法院依申请或者依职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627.html -
了解详情
无管辖权的法院不予受理,权利人转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或者无管辖权的法院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受理,仍自有管辖权的法院受理起诉或者接受移送的法院受理 出现权利人正行使权利而诉讼时效中断的结果,有悖于诉讼时效制度的宗旨;另一方面,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审理期限,提起诉讼即重新计算诉讼时效期间,会出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044.html -
了解详情
的提高。证据开示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证据突袭其本身就能够避免诉讼拖延,确保案件审理的顺利进行。另外证据开示制度使当事人在庭前展示证据,这样就 人民法院2001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第32条-36条对举证时限作了一般规定,明确指出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供证据材料的将导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971.html -
了解详情
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规则下,当事人能否在合理期限内全面、正确地完成举证直接关系到司法审判的最终结果。当前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收集证据过程中存在证人不配合、证明 当事人获得;法院依职权收集证据,会使时间和精力大量消耗在证据收集上,影响案件审理效率,并且法院依职权收集证据,会使裁判者偏离中立立场,影响司法公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964.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时,可以在听取当事人意见后,将案件付诸准备程序。又比如,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民事诉讼规则》在第六章开庭审理之前,设置了发现程序,其中分别就当事人 法定期限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限期被告提出答辩状,并在法定期限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通过此项工作的完成,有助于双方当事人在开庭前即了解对方主张的前提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888.html -
了解详情
的成功经验而备受赞许。司法实践中,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一大部分是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是法院普遍运用的一种处理民事诉讼的结案方式,它对于及时化解矛盾,维护 的做法。最后一方若迟迟不签收必将导致其他方利益的损害,因此应该规定一定期限,在此期限内没有合理理由不签收调解书的,即视为默认调解书有效。此外,在调解协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86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