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规定为依据,新证据不得作为提起再审的理由。根据日本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准备程序制度,在正式开庭审理前,当事人应当将各自准备在开庭审理中陈述的事项及攻击 尊重,强调程序本身的正义性,通过追求纯粹的程序价值,进而实现实体正义。由于民事诉讼的本质是当事人自愿提交、自主处分,法官居中裁判的过程,程序正义内容表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36.html -
了解详情
权利之抗衡,造成“胜诉方不放心,败诉方不甘心”的局面。特别是由于法律未规定约束各级人民法院院长、上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职权提起再审的时间与次数之权利 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这种规定显然有违于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的自治原则、处分原则。而确立再审案件由上一级法院审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23.html -
了解详情
就在于实事求是的认证模式没有反映认证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我看来,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认证制度是否是采取实事求是的认证模式很值得商榷。理由为:(1) 使人们形成了包括法律制度在内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仇视情结,这种仇视情结投影到民事诉讼理论,就是对象自由心证这种产生于资本主义国家、服务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07.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就如下问题作些理性思考。一、依职权提起再审的界域之探讨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引起再审程序的三种途径:其一是人民法院基于审判监督权而提起的再审, 决定了当事人实施处分行为的可能性。“④基于当事人的处分权,应当认为,只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起诉、撤诉、上诉等诉权当事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行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51.html -
了解详情
有效缩短案件审理期限。(三)设立审前证据准备程序是促进民事审判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是法官审查、调查收集证据的审前证据准备机制,随着 证据,起诉证据非全部证据或胜诉证据,起诉证据只要求能够证明原告与被告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存在、变更或消灭或者原告的权利被侵害即可,法院在原告的起诉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87.html -
了解详情
价值变迁产生的举证责任倒置如前所述,民法一般并不直接干预举证责任分配的主体,而是规定举证责任的具体内容。但一贯由主张者承担举证责任可能会影响民法所追求的救济 二者之间权衡,它有助于增进判决的正当性和公信力,并提高审判效率。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协议管辖、选择督促程序与诉讼程序、选择调解与判决的结案方式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603.html -
了解详情
。对‘事实根据’,许多审判人员就作这种理解,从而加重了当事人‘告状难’。因此本条规定只要求原告能提出案件的事实,证明诉讼请求的理由,就符合起诉的条件, 。这表明郑律师的起诉是“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的,完全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条件。既然符合立案条件,且立案庭也正式受理此案,那么审判庭的任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43.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受理通知书、应诉通知书及诉状时以固定的书面格式指定举证时限(通常是证据规则规定30日左右)。但除此之外不同法院甚或同一法院的不同法官则有多种多样的做法。 导致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千差万别的原因之一。在这方面,德国与日本的旧民事诉讼法尽管曾规定过严格的失权效果,结果反而导致有关举证时限的条文长期虚置而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092.html -
了解详情
地维护判决的正确性,作为羁束力的法定例外,比如日本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判决更正和判决变更、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判决更正和事实更正等,以缓和可能过于形式化的 当然即刻生效。而德国和日本及我国,不认可当事人的审判委托,却强调法官对民事案件作出判决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所以认为判决什么时候确定(生效)合适,国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080.html -
了解详情
这一缺陷,临时救济制度正是为弥补传统诉讼程序救济滞后性的缺陷而存在。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临时救济制度包括财产保全制度和先予执行制度,但这两种制度存在着 司法解释、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和有关知识产权立法对此予以了一定的补充,但这些规定比较分散,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内在和谐统一的临时救济制度。完善的临时救济制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07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