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批复》(法释[2000]31号)明确指出,在审理单位故意犯罪案件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不区分主犯、从犯,按照其在单位犯罪中所起 正犯),与在共同实施行为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者(共同正犯)。目前,关于间接正犯的理论依据,主要存在工具说与行为支配说。工具说认为,被利用者与手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9759.html -
了解详情
,而以此进行的推导出原因自由行为不能适用于直接故意的情形的结论则更是荒谬。 由于大多数论者均未排除间接故意,故在此不再赘述。由上我们可以得知, 要件。区分完全昏醉罪同原因自由行为的关键在于,行为人对于后续的结果是否负有故意或者过失。{22}2465总之,二者是相互排斥的,只有在不能适用原因自由行为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465.html -
了解详情
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学者认为其中的利用内幕信息即为对行为人主观故意的要求,由此导致法律内部冲突的产生。[15] 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内幕交易难以禁止 发行人或其有价证券有关的重大未公开信息,违反对于发行人、其股东或信息来源直接、间接或派生地所负有之信托或信任义务,而进行的任何有价证券交易。 (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8240.html -
了解详情
展开论述的。腐败犯罪是国家公职人员违反或偏离公共职责、滥用公共权力,且一般是故意地实施带腐败性质的致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行为的总称。摘自马 和公共职权,为满足其私欲而采用直接或间接的不法方法,来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第四,在主观方面的表现绝大部分为故意性的,但也有少许为过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240.html -
了解详情
2001〕3 号解释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三条的规定,将故意分为三种情形:一是直接故意,当事人故意造成自己受损害,例如以触电方式自杀、自伤。实践中, 受害人虽不希望也不追求损害结果的发生,但损害是因受害人故意实施违法行为造成的,其主观心理状态存在间接故意,即放任损害的发生。电的运动形式,一般难以看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980.html -
了解详情
案件,依法没有适用死刑,而是分别判处无期徒刑,主要考虑到二被告人均系间接故意犯罪,与直接故意犯罪相比,主观恶性不是很深,人身危险性不是很大;犯罪时 生于广东省佛山市,初中文化,佛山市个体运输司机。1981年12月11日因犯抢劫罪、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2006年9月17日因本案被刑事拘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6117.html -
了解详情
洗钱罪主观方面是否包括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能否构成本罪,理论界观点不一。间接故意是故意的一种基本类型,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它与直接故意心理状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抱着放任的态度,结果发生与否都与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648.html -
了解详情
依法应对犯罪人适用死刑,但不必立即执行,改判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在审理故意杀人案件时,要严格区分直接故意杀人和间接故意杀人的界限。虽然都是故意 危害社会治安的严重刑事犯罪之一。据某省法院统计,历年抢劫犯罪适用死刑的,仅次于故意杀人罪,占适用死刑总数的第二位,其比例为:2000年29.6%;2001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46.html -
了解详情
先行行为。[3] 笔者认为,对于犯罪行为能否成为先行行为应当区别对待。首先,在故意犯罪中,由于可能导致的危害结果正是行为人所追求的或者是行为人为追求其他结果 个行为,即基于过失的交通肇事的作为行为、间接故意心态支配下的不救助他人的故意杀人行为以及出于直接故意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作为行为,对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94.html -
了解详情
有的希望有的放任心态,还可以表现为均为放任心态。 所谓共同犯罪的犯罪故意,就是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知道自己是和他人配合共同实施犯罪,认识到他们的 种场合下,只有在发生了实际危害结果的时候,才能成立共同犯罪.同时,对于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相结合而构成的共同犯罪来说,各共同犯罪人所触犯的罪名,即可能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40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