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变为耕地)。[3] 在这30起民事案件中,10起为墓地用途纠纷案,20起为挖坟毁坟侵权案。在10起墓地用途纠纷案中,法院支持经济用途优先的案件有3起 ,[15]并由其在处理活人与死人利益冲突的行政程序或者司法程序中代替死者主张利益。 由上可见,死者虽无行为能力,也不能与活人一样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359.html -
了解详情
实施的,也应由他们参加刑事诉讼,单位因自身固有特点不能象自然人那样具有诉讼行为能力,故不能构成刑事诉讼主体;二是单位犯罪的诉讼主体只能是单位。持 同刑事部分一并判决。为了防止刑事案件的过分拖延,法院也可以在审结刑事案件以后,再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部分。 人民检察院对被告作出不起诉的案件,如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134.html -
了解详情
张新宝的论文。其中,王泽鉴先生论著中关于过错判断的理论(依行为危险性大小确定预见能力),对本案确定被告丙之过错大小起重要的参考作用。通过对学生之 .对上级法院先前判决的参考。办案手记5中对上级法院先前判决的参考不仅体现了基层民事法官的法律人角色(个中可以看出遵循先例的影子),亦折射中国司法的行政性色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104.html -
了解详情
现阶段则是不可原谅的过错。囿于民事诉讼法尚未修改,且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远未达到可以接受绝对化的举证时限制度的情形下,期望最高法院在有关证据规则中规定绝对证据 ,审判机关、当事人故意为诉讼设置障碍或推延诉讼的行为,都是与效率的要求不相容的。因为,无论审判能够怎样完美地实现正义,如果付出的代价过于昂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498.html -
了解详情
;改革 【写作年份】2010年 【正文】 一、利益、权利、权力辨析 利益是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以及市场主体规避风险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是解决执行难的根本,但就民事执行权改革而言,法官或法院必须实际地解决问题,否则他就丧失了作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044.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爆炸的社会转型期显然是难以为继的。统计显示,1949年至1956年全国法院共审结民事案件789.45万件,年均112.78万件;1957年至1978年全国 权力特征也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设防,尤其是当我们还考虑到对法官行为逻辑构成支配的不仅有国家治理的需要,同时还有各种利益集团经由国家体制错综复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580.html -
了解详情
所有权权能与所有权人的永久分离,故永久性权利不能称为用益权。如法国最高法院第三民事法庭1984年1月18日的判决中指出:当规定在一不动产墙上张贴的 ,只是围绕这一目的采取了多样化的形式。如为设定生存配偶的居住权行为和建筑造价补贴等。但无论怎样,居住权都仅与日常和家庭生活有关,只是各国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000.html -
了解详情
,都归他支配,任何人不得侵犯。其三,私法自治。在民事生活领域,要获得权利、承担义务,进行一切民事行为,完全取决于当事人自己的意思,不受国家和他人的干预 变更契约内容,以实现实质上的公平正义。再如各国法院在战后依据公序良俗原则,干预契约内容,确认某些契约条款无效,以协调当事人利害冲突,保护消费者和劳动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410.html -
了解详情
版)中,赞同采用Zacharia教授从德国引入的受保护利益的方法来处理民事违法行为(civil wrongs)。由此在法国民法教科书中,侵害主观的绝对权(a 只能推测不能准确判断。[22] 尽管存在上述反对意见,但是目前法国民法理论以及法院的司法实践大都仍坚持认为,过错由违法性与可非难性两个因素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392.html -
了解详情
,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2)从公法角度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如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民事诉讼规则第53条第4款第(2)项规定规定, 如果没有充分理由, ,一方面要加强司法过程中识假辨假的能力,加强证人出庭接受询问并提高法庭质证和认证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法律对证人作证行为的约束机制和威慑功能。对此,法学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44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