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公民可以广泛参与国家的环境管理。《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 发生的环境事件,表明公众基本生存权、健康权日益普遍受到侵害,突出了中国环境法制度体系的缺失和弊端,迫切需要修改现行法律体系,完善法制建设。唯有如此,才可确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9647.html -
了解详情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2]三个原则呈现递进性关系,控制有害环境的资源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的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当 意识和参与能力, 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鼓励每个人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117.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所以要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对有关民事和程序事实仍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关于违反环境公益的事实则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原告仍需要对被告损害公益的事实 。但是,一旦公民结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环保团体,那便有可能同侵害方平等对话。国家环境保护运动的实践已经证明,环保社团无论是在推动环境法的制定,还是在参与环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029.html -
了解详情
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使得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变得更为迫切。”隐私道德基础的关键,是控制有关自己信息的权利,但是这一权利在数字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正处于危险的境地。 对环境的保护、请求司法保护、参与环境管理等;(4)环境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我们看到,国际环境法规定的原则并未融入到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或者说环境权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297.html -
了解详情
也应该受到保护。1992年《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中的原则1规定人类处于普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 政策及控制各种活动包括本文讨论过的领域中的那些活动在内,自觉和民主地投入致力于发展的努力。[3]不同形式的参与、自我管理体系、公民投票、特别议会委员会、公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129.html -
了解详情
的就是公民的“美德”。此时的公民显然是一个“道德人”。对此,拜萨因有过十分精辟的评价:“在古希腊,最高的幸福在参与城邦本身的生活和活动,而家庭以及朋友 ”的原善论更加关注“人伦”与“天伦”,但学者们又往往将民法和环境法都看作是纯粹的“舶来品”,对中国的法律传统与道德传统中的“天、地、人合一”的观念缺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04.html -
了解详情
财产和人权保障纳入宪法,不仅拓宽了公民权利范围,还在根本法中率先倡导既保护公共利益也保护私人利益,使二者平衡、协调存在的原则以及在宪法上规定了补偿性的 二者和谐相处却没有规定。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加强环境法或生态法学研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找到一条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和谐发展之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71605.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原告是指认为具体环境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忽视了环境权益具有公共性的特点,无法鉴定哪些人能够主张权利,而且只关注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规划所,2006, [12]邵方.曹明德.李兆玉.亚太地区第二代环境法展望[M].法律出版社,2006,4 [13]孔祥斌,张凤荣,姜光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556.html -
了解详情
新的审判机构环境法庭,发挥司法机关在实施环境法、保护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2] 笔者以为环境法庭的设立在我国是有法律依据。第一,在法律架构上,我国人民法院 排除行政非法干预,独立审判,实现司法公正,应是设置环境法庭时首先需要遵守的原则。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案件时,遵循以事实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169.html -
了解详情
而在控制环境问题社会转移过程中,权利的隐性受害使得根据侵权法追究责任进行事后救济面临一定的法律障碍,并且也不符合环境法的预防原则,因此以法律手段控制环境 问题的社会转移。最后,在权利体系的完善方面,应补强程序性权利的作用,通过赋予公民广泛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创造信息平等环境,克服因信息不对称以预防社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37.html -
了解详情